《听市二小齐晶晶老师上四年级古诗课《题西林壁》听课记录》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前调控:欢迎听课老师,鼓励鼓励老师一、导入
1.看图片(庐山) *哇 *哇—— *哇!
2.用词语形容? *壮观 千姿百态 壮丽 很美 真漂亮 很神奇。
3.&还有一个原因。出示题西林壁石碑。&什么诗歌?
4.出示古诗《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再读
2.齐读古诗
3.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你们都知道哪些方法? *注释 *读出节奏 ……
出示自学古诗三步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诗眼,明诗意3.多诵读,懂诗情。
【评析:关注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说明教师教学理念好。】
4.介绍写作背景:为苏轼47岁……
&我们来看看题目。
题是什么意思? *书写
西林呢? *是一个地方
壁呢? *……(答不出来) *庐山 &壁是庐山吗? *这块碑 &就是这墙壁
连起来解释:书写 西林寺 墙壁
出示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齐读意思。
5.学习朗读。
1)出示划清节奏的诗歌
齐读,读出节奏。
2)标出重音,要求读出重音。
齐读,读出重音。
3)要求读出感情。
齐读,读出感情。
【评析:这一步跨度太大,有感情是怎样的感情,学生初读古诗的时候不可能明白,得经过多遍朗读,读明诗意甚至体会诗人情感后才能知道是“怎样的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4)个别展示读:
*朗读……(很投入)
*朗读……(很有节奏感,重音很强)
6.了解意思。
三、再读古诗,了解意思。
1.出示自学提示:……根据注释了解意思。
2.出示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画出岭和峰的简笔画
&有什么区别? *岭是大 峰是尖的 ……
&你认为这两句从哪两个角度写庐山? *两个,正面和侧面 ……
出示横看图,“连绵起伏的山岭”
出示侧看图,“高耸入云的山峰”。
&还会从哪些角度看? *高和低 *远和近
&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3.出示远近高低庐山图“各不同”。
&所以“各不同”可以理解为? *各不一样
&作者一共从几个角度看庐山? *六个 正面,侧面,高 低 远 近
&所以,它的意思怎样? *……
4.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说“不是真面目”,真面目指什么? *真正的模样。 *本来的样子。
&原是什么意思? *本来 &缘是指什么? *原因
教师逐字逐词引导学生说出诗句意思……
5.&为什么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真面目呢?
*他很矮 &哦,庐山很大,所以看不清
*角度不同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6.出示句子: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从这句话看出,我们做事的时候,要怎样? 【学生开始发呆,不知所云。缘于问题难度跨越太大。】
7.出示问题:要想看清庐山真面目应该怎么办?
*结合各个方面
*结合这六个角度
&也就是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结合客观的原因,才能了解真面目。
四、练习背诵
1.出示删去部分词语的古诗,齐声朗读。
2.检查个别背诵
【评析:发现学生很多都不能背诵,举手的同学仅是少数。说明当堂背诵的教学任务完成不扎实。】
教师拿话筒,两遍检查个别背诵情况。(看着删去部分的古诗。)
3.比赛背诵:左右两边同学比赛背诵,看着删去部分的古诗。
4.能不能带着感情再读读? *齐读全诗……
5.考考大家。幻灯片出示: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启示人们要( )。
2)学了这首诗,
3)诗句运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中的( )说明这个朴素的道理。
齐读这段话。
【评析:这个训练显得教师注重巩固、运用,说明教师的教学目标很明晰,但是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出来,完成的过程仍显不足,问题教师公布答案多,启发少,体验少。】
五、巩固、拓展。
1.&还学过哪些关于庐山的古诗 ? *望庐山瀑布。
出示《望庐山瀑布》,
齐读这首诗*……
齐背诵这首诗*……
2.谁来读读这首诗。
*朗读…… &非常棒!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题西林壁》。
齐背《题西林壁》……
【评析:声音比较整齐,但是发现部分学生没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