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3-09-28 15:36:04
文章: 分享

《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首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歌谣,气势恢宏,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美、风景如画。因此,本设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祖国的山川美,并以歌曲和图片启发学生想象,感受黄河奔腾、长江汹涌、长城蜿蜒、珠峰高耸的壮美。从而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仅观其言,还品其味,悟其神。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本板块的主题是识字,所以本课设计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同时以课件辅助理解文中的涌耸等新接触的、难理解的字,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祖国名山大川风景视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2.搜集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少数民族资料。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渲染,激趣导入

1.导入:瞧,这是什么?它像什么?(播放动画:中国地图)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请你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的祖国的全称是(动画定格,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齐读。祖国母亲还有很多响亮的名字,你知道哪些?(课件出示:神州、华夏、中华。)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儿歌《神州谣》。(相机板书课题:神州谣)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首《神州谣》,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设计意图:用音乐渲染的动画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学习激情,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让学生对神州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

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相检查认读本课生字。

4.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词语:

神州中华珠峰海峡大陆情谊奋发繁荣

①相机强调州荣是翘舌音;谊读四声。

②依次单击词语出现对应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州 华 峰 峡 陆 谊 奋 繁 荣

(3)小组赛读生字涌、耸、隔、与、浓、齐,相机强调耸是平舌音;与在本课读三声。

5.引导学生想一想用哪些好的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

6.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适时补充。

(1)偏旁归类识记。如,涌、浓的偏旁都是三点水,隔、陆的偏旁都是双耳旁,峰、峡的偏旁都是山字旁。

(2)利用熟字识记。

加一加:华、耸、峡、浓、奋(用部件组合)。

换一换:涌、峰,如,通涌锋峰。

减一减:与可联系写来识记。

意思相对:淡浓水陆。

7.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建立在预习基础之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识字的平台,并通过识字方法的交流,达到方法共享、经验互补、提高识字实效的目的。

三、细读感悟,随文识字

1.导学:自由朗读第1、2句,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1、2句。

3.结合字理识记象形字州。

(1)州和川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州的字形演变过程,渗透汉字文化。

(3)给州扩词。

(4)导学: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被称为九州神州呢?传说大禹治水将中国分为九个区域,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神奇,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福,像人间仙境,是大家向往的地方,所以又被称为神州。

(5)拓展:州现在用来表示地名,你们知道哪些城市的名字里带有州的?

4.相机理解词语山川。

(1)出示词语:山川。指学生朗读词语。

(2)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3)你知道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说说你的感受。

5.相机巩固生字峰耸。

(1)出示词语:珠穆朗玛峰、耸立。(指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2)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珠穆朗玛峰的了解。

(3)教师补充并出示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同时介绍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

(4)学生巩固生字峰。结合山名识字:峰珠穆朗玛峰、香炉峰、飞来峰。

(5)一个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长、耸写出了长城的蜿蜒盘旋,珠峰的巍峨峻拔。

(6)指导朗读珠峰耸。

6.相机巩固生字涌。

(1)结合课文说说:涌是什么意思?通过涌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换成流行不行,为什么?

(3)欣赏一段黄河奔涌、长江翻滚的视频。体会奔、涌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

(4)指导朗读黄河奔,长江涌。

(5)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水涌动的情景。

(6)在《黄山奇石》一文中,有块奇石叫猴子观海,其实猴子观赏的不是大海,而是翻滚的云雾。在风的推动下云雾像大海一样翻滚,我们就用风起云涌来形容这样的美景。

7.欣赏感悟:神州大地,山川壮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相关图片。

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奔、涌形象地写出了黄河、长江之水的壮观景象。

(2)此时,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3)出示资料,教师简要解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气势磅礴;长城像一条巨龙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神州大地,多么壮美!把这份感受融入句子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男女生对读第2小节。

8.试着背诵第2小节。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如教学涌字时,在学生识记生字后,教师及时出示涌的视频,形象而直观地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涌之现象,进而理解风起云涌,使字义的教学入木三分。引导学生列举众多名山大川,不仅深刻理解了山川的本义,而且巧妙地感受到了文中的山川美,可入画体现的意境。学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在久远的古文化中穿梭,时而感悟,时而惊喜,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的写字提示,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写字活动。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字,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下列生字的书写重点。

预设:

(1)州字在书写时第一个点向左。第二笔是竖撇,中竖稍短,右竖稍长,三个点的朝向有变化。

(2)峡中的山靠左上,夹的点、撇呈内八字形,最后撇、捺写得舒展。

(3)族中的方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右上部的撇、横不要漏掉,最后一笔为捺。

(4)谊右边的宀稍扁,覆盖且,最后一笔横较长。

3.利用生字书写动漫演示州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强调关键笔画的书写。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的书写难度不大,以学生自主练写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祖国的名山大川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你想当小导游吗?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祖国名山大川的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应用词语,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图片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请学生欣赏视频:介绍台湾岛的视频;各民族载歌载舞的歌曲视频《爱我中华》。

3.导入:我们的祖国不仅有风景秀丽的山河,还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快乐地生活着。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神州谣》。

设计意图:加强复习,夯实所学,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台湾岛,了解我们多民族的国家,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直观的表象,化难为易。

二、细读感悟,学文识字

1.导学:自由朗读第3、4小节,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3、4小节。

3.相机指导学习第3小节。

(1)学生朗读第3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台湾岛、大陆、海峡,相机识记生字岛峡陆。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结合地名识字,峡三峡、刘家峡。

(4)引导学生理解岛和峡。

①请大家看看这两幅图(一幅三峡图、一幅海岛图),说说岛和峡跟山都有什么关系?

②导学:两块大陆之间夹着的海面,称为海峡,如台湾海峡;岛表示水中之山,多是鸟栖息繁殖之地,后引申为海洋或河流、湖泊里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比如台湾岛。

(5)看图理解隔的意思,把台湾岛、大陆、海峡这三个词语放到合适的位置,对照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编字谜:除去一半(阝),融化一半(鬲)。

(6)相机学习隔字。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识字,用隔组词。

(7)不只山有阻隔作用,海也有阻隔作用。请大家再看看祖国的版图。相机学习生字与。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

4.相机指导学习第4小节。

(1)学生朗读第4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出示56个民族的青年朝气蓬勃的彩装照片,同时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3)相机识记生字谊、浓、齐、奋、繁、荣。

①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繁荣情谊浓。

②用繁荣说说祖国的哪些方面很繁荣。

③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4)播放中华儿女建设中华的视频。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5.第3、4小节连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识字与学文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学生识字的心理特征,将生字放在语境中,通过鲜明的画面与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1.集中呈现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结构归类。

3.竞赛背诵课文。

4.出示词语: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 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 世界大同 奋发图强 繁荣昌盛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同桌互读,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小组内比读,看看哪组读得最准。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每组的两个词语,或意思相近,或承接紧密。

(4)全班比赛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夯实生字基础。这样有韵味的小文的背诵积累及书后词语的读背,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积淀。

四、指导书写,提高能力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岛、民、齐、奋。

2.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小组内交流怎样把字写正确、美观。

(2)教师指导生字书写要点。

岛笔顺是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竖、竖折、竖。第四笔竖折折钩要写得宽而扁,包住左下方的山。(学生书空)

民竖提要直,斜钩呈弓形,写舒展。(学生书空)

齐下部撇、竖两笔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分列竖中线两侧。(学生书空)

奋上部要写得宽,田要写得小,稍扁,大罩住田。(学生书空)

(3)课件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注意间架结构,总结怎样书写正确美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教学反思

本课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朗读起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掷地有声。整篇课文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回顾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本节课,教师始终做到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非带领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能够借助想象、图片、简笔画及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感知生字的意思,借助联想和视频等感悟词语的精妙,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学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在久远的古文化中穿梭,时而感悟,时而惊喜,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本课教学,基于汉字学基础,基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能力水平,巧妙运用汉字学知识,有筛选地、适时适度地渗透于识字教学,引导学生在汉字这个古老的文化大花园中穿梭、徜徉、欣赏、感悟、惊叹,使学生将对生字的感受、理解、记忆、运用精妙融合。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浸润。

2、影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影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 猜谜语,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引出影子。像我不是我,常常跟着我,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和它说说话,就是不开口。

2.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板书:影子)

3.指名读课题,注意读准影字是后鼻音,子 字念轻声。

4.(出示书上插图)看图:这就是影子。看看图,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猜谜语引出课题,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紧扣课题。课题中的 影 字是本课的生字,在读准后鼻音的同时,还要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影子, 实现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影子在哪里呢? 听老师读课文,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师范读)

2.影子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出示词卡跟着我陪着我好朋友)指名读这三个词语,注意读准这三个词语中的轻声。

3.你能用这三个词语说一说吗?PPT映示:影子(  )、(  )就像是我的(   )。

4.影子和我们形影不离,就让我们走近它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在初读环节,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最高效的方法。无论是 听, 还是读, 都应该带着目的去进行。影子在哪里,并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整首儿歌脉络和重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对儿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说一说你看见影子了吗? 它在哪里?

2.影子在前,影子在后。(相机出示生字卡片:前后)指名读。(生起立,做动作读词)向前一步读读前字,后退一步读读后字。

3.看图,填一填:影子在小女孩的(  )面,影子在小男孩的(  )面。

4.想一想:影子为什么会在女孩前面,在男孩后面呢?(背对着太阳站,影子就在身体的前方;迎着太阳站,影子就在身体的后面)

5.(做实验:感受我们动,影子也会动)这就叫跟着。(出示句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指名读,齐读。

6.我们到哪里,影子就跟着我们到哪里,多有趣啊! 我们一起再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借助情境,辨别方位,会用词语前后左右来表达方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方位词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借助图画,利用直观的方式能有效降低理解的难度。边做动作,边理解词语,这一设计正体现了语文学习联系生活的特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四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你还在哪里能找到影子呢?(映示课文第2自然段)指名读。

2.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出示生字:左和右) 指名读,注意左字是平舌音。

3.教学左和右的字形。这两个字上半部分的一丿就表示手。左 字下面是个工。右字的下面是个口,表示口手并用帮助别人。

4.举起左手认认 左字,举起右手读读 右 字。(举手,做动作读词)

5.左和右分别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但是,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变成词语左右时,就表示身边。影子常常陪着我,伴我左右。它真是我的好朋友啊!(出示词语:好朋友)指名读。识记生字友,看一看这个字,你会记吗? (友字就像上下两只紧握的手)和你们的好朋友握握手吧。再读词语好朋友。

6.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识记生字,再也不是各部件间简单的加加减减。要想让学生牢牢记住生字,领会汉字文化,就要从字理层面去探究构字原理(如左右友的字理讲解),理解了自然不易忘记或者混淆。口读、眼观、耳听、心想等多感官识字,调动身体大部分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就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提高记忆效果。

因此,在理解了构字原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动一动,举举左手和右手,既有趣又加强记忆。 左 右 分开讲代表方位, 合起来表示身边,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 小结全文

1.(指板书,认读生字,复述课文)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2.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

借助板书尝试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尝试背诵,这是一种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诵读儿歌、儿童诗,展开想象,学生可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读出自己的感受,品味语言的精妙。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六 辨别方向,用方位词说话

1.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说说: 我的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2.变换句式再说一说:(    ) 在我的前(后、左、右)边。

设计意图

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然而语文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表达与运用。只能理解而不能运用的词语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语才是积极的语言。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对整节课知识要点的复习巩固。

七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影子、前后、左右、黑狗、它、我、在、好朋友。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2.教学新的偏旁:宝盖头、女字旁和月字旁。在生字中找到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它 好 朋,看清形,读准音。

3.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我 字。① 教学新笔画斜勾,跟老师读,小手书空。② 出示生字我,指名认读,我就是指自己。出示我字的笔顺表,学生自学笔顺。③ 教师范写,提示:起笔短撇低一点,右边的斜勾长一点。学生书写。

(2)指导书写好 字。①(出示图片) 好 字就像一个妈妈怀抱着孩子的样子,左边一个女字旁,右边一个子。② 复习偏旁女字旁,观察:女字旁和女 字有什么不一样? ③ 教师范写好字,长横缩短变成提,左横偏高右横低。④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书写 在 和后 字。①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② 出示笔顺表,自学书空。③ 教师范写:在 字的一撇从横上斜下来,一竖写在撇下面。后字平撇短,竖撇长,一横长长在中间,口字扁扁在下面。④ 学生书写生字在 和后,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识字教学中,认识新偏旁、写好新笔画不容忽视,而在教学中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偏旁代表的意思和新笔画的书写规律。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借助《笔顺表》和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生字的构形特点,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寒号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寒号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寒号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7个生字;会写面、朗、枯3个生字。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为学习第二课时打好基础;

4.能掌握带得字的短语。

教学重难点:

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用带得字的短语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走进故事

1.创设童话情景,板贴寒号鸟。

大家的精神状态真不错,给大家奖励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陡峭的高山,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冬天的夜晚,如果你从山脚下经过,就会听到崖缝里传来小动物的哭叫声,哆啰啰,哆啰啰,这个小动物呀,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寒号鸟。

(贴课题,跟老师一起读课题)

2.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哪个小火眼金睛发现了?生答。师总结。

号,表示叫声的时候读hao,看这个词号叫。

寒号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看,谁来说说它长什么样?生答。师:因为它害怕寒冷,喜欢哭叫,所以人们就叫它寒号鸟。

寒号鸟还有一个邻居,你们看,是谁呀?喜鹊。认识生字鹊。

二、整体感知

边听课文录音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今天的故事就藏在这四幅图里,谁能把这几个句子补充完整,连起来说一说。自己快速说一说。

三、了解住所、介绍邻居

1.那你们知道这两个邻居住在哪里吗?课文哪里告诉你的?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两个邻居分别住在那里?

2.学习多音字当

3.在第一段里,老师发现有许多这样的词语:一堵石崖。请你读。请你找一找,第一段里还有没有类似的词语?

预设:一道缝 一条河 一棵大杨树

4.学习生字面。

我们来做一做面对面的动作,和你的同桌,面对面点个头,面对面拍拍手。

四、初步感知两种动物形象

这对邻居发生了什么呢?请一位男生读第3段、一位女生读第4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喜鹊、怎样的寒号鸟?

(一)这是一只怎样的喜鹊?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预设1:勤劳的喜鹊

①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生回答)

师: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喜鹊很勤快?圈一圈。

(1)一早

一早是多早?

可能: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喜鹊----一早飞出去了

大公鸡还在窝里呼呼大睡,喜鹊一早飞出去

小朋友还没有起床,喜鹊一早飞出去

(2)东寻西找

找过哪些地方?往东飞过高山、原野去寻,往西飞过树林、草原去找,这就是东寻西找。

(3)一些:飞遍千山万水,才找到一点点材料。

(4)忙着:一刻都没有停歇,一回来就抓紧时间做窝。

师:这真是一只勤劳的喜鹊啊!谁来做做勤劳的喜鹊,读一读。自己准备,指读3个。

请女生一起读读这段话。

学习二类字衔和生字枯朗。

还是一只怎样的喜鹊?

预设2:热心的喜鹊

②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师:多热心啊,谁来劝劝寒号鸟?

(二)喜鹊这么勤劳、热心,它的邻居寒号鸟呢?

这是一只怎样的寒号鸟?

预设1:懒惰的寒号鸟

(1)只知道出去玩:寒号鸟整天就知道出去玩,除了玩还是玩,一点也不想着做窝

累了就回来睡觉:寒号鸟白天就知道出去玩,不累就一直在外面玩,只有玩得累才会回家。

是啊,看来寒号鸟人生只有两样头等大事:一样是玩,另一样就是睡觉。

(2)一个却字和喜鹊形成鲜明的对比。

(3)男生一起读,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预设2:不听劝告的寒号鸟

1.你能做做动作么?躺。它可真悠闲啊!

再看看寒号鸟说的话,它称呼喜鹊为什么?傻喜鹊。你们说喜鹊傻不傻?真正傻的是谁?寒号鸟认为喜鹊的好言相劝是在干什么?吵它烦它。

2.现在和同桌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寒号鸟和喜鹊是用怎样的语气说这些话的?

3.谢谢刚才朗读的小朋友,谁想来挑战他们。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

4.那就让我们合作着再来读一读。想当小喜鹊的请起立,想当寒号鸟的坐在座位上,边读边做动作,还要注意表情哦。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这段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短语冻得直打哆嗦,你来读一读?

你会做这个动作吗?能不能通过你的声音读出寒号鸟的冷?

2.这样的短语还有很多,当很热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热得......

笑的时候可以说......急的时候可以说......

课堂检测。

4、女娲补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得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

4.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2.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2.能抓住重点词语有条理地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对比,体会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叠词的妙处;能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展开合理的想象;能抓住女娲补天时的动词,学习如何按顺序表达。

3.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自主交流读过的神话故事。

2.板书课题《女娲补天》,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么补天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评价,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品味语言

(一)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用 勾画相关句子。

2.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相机板书:天塌地陷)

(2)你从哪些词语感到了可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书写隆、塌、燃、熊)。

(4)对比读,让学生抓住不同处谈感受,从而体会叠词的效果。

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叠词。

(二)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过渡: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人类之母女娲,又怎么会袖手旁观呢?

1.默读课文,思考: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做了哪些事?

2.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梳理文章脉络。(灭火救人 寻找彩石 炼石补天)

3. 四人小组合作:(1)再读课文;(2)把描写女娲补天过程的句子用~~~~勾画出来,并在句子旁简要批注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出示句子。

预设1: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1)指名读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语,体会女娲寻石的困难。(相机指导书写缺;相机板书: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3)展开想象:女娲可能到过哪些地方寻石?遇到过哪些困难?结果怎么样?

(4)指导朗读。

预设2: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佷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指名朗读,交流感受。

(2)指导书写冶、炼、盆。

(3)圈出描写女娲动作的词,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动作是按照先后顺序写的,抓住这些动词就能将这段故事讲得通顺、有序。

(4)指导朗读。

5、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众星拱月、诗情画意、奇珍异宝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列提纲。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列提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从国庆节阅兵活动导入:国庆的阅兵仪式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2.重返159前的今天,走进圆明园,感受圆明园毁灭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3.从课题中质疑。

圆明园在哪?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毁灭了?是被谁毁灭的?

二、浏览课文,答疑解惑。

金钥匙:不指读、不回读、抓住关键词来读,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交流学生刚才的疑惑。

三、精读课文,走进文本。

1.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在讲圆明园的美?

布局美:众星拱月

建筑美:巧夺天工(......有...... 也有...... 有...... 也有 ......)

2. 这么美的圆明园中肯定也有不少奇珍异宝,因为这是一座皇家园林。作者是如何从建筑美过度到收藏的文物美的,请你找出那个过渡句。

说说过渡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圆明园中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课文是这样给我们描述的: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严谨的语言,更让我们的文章具有了说服力。

圆明园到底有多美,大作家雨果是这样说的请你想想有一座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2)这么美的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之下化作了一片灰烬、一座废墟。

课文开头是这样写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圆明园的损失惨重,一个感叹号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愤怒。

3、圆明园的美就定格在了1860年的10月3日,这一天,英法联军的铁蹄践踏在了我们的国土上,这群强盗来到了圆明园,圆明园遭受灭顶之灾请你迅速的朗读第五个自然段,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此时此刻,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补充小资料】

眼前的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没有了,有的只是一片废墟图片

(1)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知道圆明园为什么毁灭了吗?

(3)圆明园之所以毁灭了,是因为

(4)题目叫做《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呢?

图片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看电影《圆明园的毁灭》

小练笔:《圆明园的毁灭给我的启示》

6、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3.总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简评:目标最后表述为学习目标,每一条目标都要包含有行为主体(默认为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结果。如第一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抓主要事件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另外,目标的提炼要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匹配,与课文内容匹配。】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学习活动,应该是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方法(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老班长的精神品质。这是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如何自主的学,不是教师的教。整个学习过程设计,重点有点偏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金色的鱼钩》,揭示课题。

(2)了解长征历程,理解写作背景。

二、学习课文

(一)扫清字词

1.默读课文。遇到注音的词语,读2遍。

2.出示生字词

hu kē xi kui

和着 青稞面 威胁 碗筷

tng ěr liǎn chān

搪瓷碗 鱼饵 收敛 搀扶

yǎn yē

奄奄一息 抽噎

(1)读一遍生字词

(2)着重指导读音:和(hu)着 抽噎(yē)

(2)理解词语:合不拢眼、支吾、奄奄一息

(二)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

(1)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本文的故事情境,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用自己的话来简述每个部分讲什么?

2.梳理出主要事件。

(1)浏览,圈关键词。

①出示:老班长带着三个年轻的小战士走出草地用了多少天?选择:

A、半个月

B、20天

C、35天以上

②看第3节,圈出不到半个月。

③继续浏览,圈出其它表示时间的词,算出走草地时间。

(2)跳读,圈关键词。

①主要写了4天的事情,看第4节圈出一天。

②跳着读,圈出其它3个类似的关键词。

③4天4件事,分别是:鱼汤充饥;发现秘密;命令喝汤;临终叮嘱。

④默读这4件事。

(三)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1.聚焦主要事件,思考: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画批注。

2. 读第8节。

(1)默读发现秘密(619节)。

(2)听录音读第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2遍。

读句子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4)课堂训练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 的品质。

3.读第21节。

(1)默读命令喝汤(2022节)。

(2)自由读第21节,1遍。

(3)听录音读21节,1遍。

(4)跟着录音读21节,2遍。

看到老班长的笑,我是怎么也吃不下的再读21节。

我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又笑了再读21节。

(5)课堂训练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①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句话中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如果不会,请你再读一读11、18节。

②用波浪线画出与加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③当看到老班长嘴边露出一丝笑意时,我的心里为什么沉重极了?

4.读28节。

(1)默读临终叮嘱(2334节)。

(2)听录音读第2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第28节,2遍。

读句子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临终想的是别人!再次默读28节!

(4)课堂训练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①老班长说的浪费是指 。

②二十多里路说明 ,从中你感受到 。

5.文中还有几个地方体现了班长尽职尽责的品质,如:第3、4、5、13、15都有,这里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作为班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想法设法照顾好三个小同志,确保能走出草地,这就是尽职尽责(还可以结合现在抗击疫情的各个岗位的人是怎样尽职尽责地工作,让疫情得到控制,人民的生命得到安全的保障)。通过这里再提升一下,老班长的形象是不是更高大了,对后面理解金色的鱼钩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6.小结:通过老班长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四)小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1.你认为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本身是金色的吗?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直

到最后一段才写到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并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对此,你怎么理解呢?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为《金色的鱼钩》,能不能改成《老班长》、《无名英雄老班长》或者是《不畏牺牲的老班长》等等,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3.学了这篇文章,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启发?

回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也是小说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虽是小说,但在长征途中却真实发生了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引出推荐阅读。

三、主题推荐阅读

1.《草地夜行》

2.《倔强的小红军》

3.《丰碑》

附板书设计

13 金色的鱼钩

鱼汤充饥 发现秘密

命令喝汤 临终叮嘱

7、故宫博物院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故宫博物院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积累词汇;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教师指导点拨等方法,一是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二是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说明事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2学情分析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而且刚刚接触说明文,虽然有前两篇文章作铺垫,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还很薄弱, 学习本篇课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一文体知识掌握情况,使说明文的知识点能完全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很关键。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因此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的使用特点。

3重点难点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

1.教学重点:

(一)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二)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

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有谁到北京旅游过?那有谁知道北京有个地方曾经是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生活过的地方?知道是哪吗?对,是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宫,1925年改名故宫博物院,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故宫。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黄传惕来游览一下这座世界著名的故宫博物院。

活动2【讲授】理清思路,品读分析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字典扫除字词障碍。同时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丰富词汇。然后播放课文示范朗读,请同学们合上书本,听读的同时,每人画出一张参观故宫的线路图。接着同桌前后交流讨论,以组为单位推荐出三幅线路图,针对这三幅图让其余同学作纠正和补漏。最后明确出作者这样的说明路线: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尊重了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既引导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

二、研读课文,全面分析。

在这一环节,我组织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根据屏幕显示出的故宫的平面图,依据作者的行踪路线,师生研讨共同完成相应建筑物的介绍,并按照以下重要知识点进行课文的探究:

1.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和御花园。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3.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的58段。我会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介绍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4.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在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时要注意的三个方面:方位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性语句,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并不是简单地客观介绍,它贯穿着作者的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着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了一种情感民族自豪感。

活动3【活动】巩固训练,思维拓展

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变个顺序说故宫:

1. 假如你站在景山上介绍故宫,你将这样说

2. 假如逆作者的路线图而行,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

最后让学生比较今天学习的说明文和以往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引导学生从它们的要素入手分清这三种不同的写作体裁:

记叙文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议论文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说明文三大要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这个环节的设置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以往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并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4【作业】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以空间顺序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或者家的说明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时为了培养学生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具体事务的写作能力。

二、《故宫博物院》课堂设计

教学目标

1.找出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学习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感受作者洋溢其中的自豪感。

3.把握重点段落,理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学情分析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以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典雅而驰名中外,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民族风格,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智慧和力量。

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全面介绍故宫建筑的说明类文章。说明类文章的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篇文章最初是为广播而写的,是一篇广播稿,其意图就是通过广播让听众既对故宫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并从中感受古代人民的创造性精神,激发民族的自豪感。这样,作者在写作时更多的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于是在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上,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就要比一般的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从作者的意图本位出发,结合文本自身所固有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建筑类文章的教学,通过找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把握建筑的特点,这是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能够完成的,因此在课前预习中进行,而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及建筑本身所体现的民族文化,这是最能体现文本个性的东西,也是学生成长最需要的精神营养。这是课堂教学中着力突破的地方。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堂引入

第29届奥运会,让2008年的北京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座美丽的、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和旅游,假如来到北京,故宫是非去不可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每次来到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来参观,他曾对人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北京。可见故宫在这位大国国务卿心目中的地位。那么,故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活动2【活动】二、解读写什么

1、在文章中找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根据你的理解给故宫平面示意图,填上相应的建筑物名称。

(投影:故宫平面示意图及全景图)

2、把握故宫建筑特征:

1)从刚才示意图的填写及故宫全景图的观看,故宫的建筑留给你怎么样的感觉?课文中哪句话写出故宫建筑的特点呢?

明确: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文章第一节中有一个词非常形象的说明这个特点?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故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呢?

明确:城中之城既说明了它地处北京的中心,又可让人看到故宫的规模之大,以及地位之非同寻常,有城一样的规模,城一样的布局,城一样的建筑。从紫禁城城墙的高度,宫城的形状、占地面积、宫殿的数量,三大殿所在位置,太和殿的规模等,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可以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规模之宏大壮丽;从金水河上的汉白玉石桥,三大殿边缘栏杆上的雕刻,太和殿正中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殿顶的四道垂脊、正中藻井的雕金蟠龙、梁枋间的彩画等这些姿态各异,色彩绚丽的工艺中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建筑之精美;从紫禁城东西南北城门的设置,城墙上角楼的建造,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外观上看却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等到都可以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布局之统一。

活动3【活动】三、解读怎样写

这篇文章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栏目中播出,播出以后反响很好。

(1)广播的对象是听众,因此作者在写作广播稿时,首先考虑的是听众,如何做到让听众听了内容后能过耳不忘呢?

明确: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看必须要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这样听众听了后才能过耳不忘,实现广播的目的。

(2)课文作为一篇非常成功的广播稿,来介绍这样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群,作者有没有做到这些要求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明确:本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按照空间方位顺序逐次介绍,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重点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同时在具体介绍时,总说和分说相结合,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有详有略。因此,文章怎样写首先是考虑到文章是为谁而写的,要有读者的意识。

活动4【活动】四、解读为什么写

1、作者写这一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让听众听了广播之后,对故宫的建筑有所了解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意图呢?

明确:黄传惕在谈到关于写作《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时,有这样一段话,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来愈感到,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因此,作者在此文章中蕴含着对祖国的爱和民族的自豪感。

2、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蕴含其中的这种对祖国的爱和民族的自豪感呢?请读出这种感情来。

明确: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从故宫博物院的规模、历史的角度写出这是独一无二的建筑,表达出了历史的自豪感。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人们了解这宏伟的建筑群后的感受,表达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3、作者为什么在这座建筑群中蕴含着如些深厚的情感呢?读课题《故宫博物院》,你认为怎样的地方才算得上博物院呢?为什么称故宫是博物院?

明确:集中收藏着大量的艺术品的地方。这些艺术品蕴含着某种文化,通过这些艺术品能让人们了解到一个世界,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了解一个民族的审美理念。作者认为故宫的建筑就是博物院,是艺术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故宫建筑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1)读课文节,思考:

这部分是介绍故宫的主体三大殿,可以说是故宫的心脏,我们首先从整个建筑布局中我们发现这些建筑的位置有何特点?运用哪些建筑材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呢?

明确: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比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而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有汉白玉石桥、汉白玉栏杆、琉璃瓦等,这些都有浓郁民族味道。

再看建筑物上的雕饰,都雕的是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是以龙为主要内容呢?

明确:在建筑物上的雕饰,都雕的是形态各异的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龙是皇权的象征,封建统治者宣扬皇帝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所以设计都以龙的图腾为主,龙象征着皇权。

再看殿前的摆设,都摆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摆这些东西?

明确:殿前都摆有香炉、铜龟、铜鹤等,这些布置象征着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保,这一切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2)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位置,材料选择,殿内的装饰及其摆设我们可体会到故宫建筑的整体特点,为什么要如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呢?

明确: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皇帝是天之骄子,是威严显赫的,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宏大壮丽才能显示皇帝的重威,建筑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自古以来就已认同,《礼记礼器第十》中讲: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又说: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规定从宫室、器皿的大小,死后坟头的高低,棺椁的厚薄都有等级的区别,越大越高贵。在宫室、庙堂的建造中,又以建筑群的规模和房屋之高低为贵贱的标准。如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他的臣下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刘邦因为刚打下天下就大兴土木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

活动5【讲授】课堂总结

建筑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建筑是一曲凝固的乐章,它弹奏出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它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故宫的建筑的本身就是一座艺术的宝库,从这里我们可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难怪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说: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

这些精美的建筑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如藏族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物,它将宫殿、寺庙与灵塔融于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白族的门楼通常使用泥雕、木雕、石刻、彩绘、凸花砖等材料,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投影:布达拉宫、白族的门楼图片)

因此,我们读这些建筑类的说明文,不仅要了解这些建筑的特点,更要借助语言文字读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8、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9、纸的发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纸的发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文章介绍了从古到今记录事件的方法的演变及造纸术的发展。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通过查找资料、网络搜寻、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获得和纸有关的知识。体会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纸的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2.查找纸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纸的家族吗?来说一说吧!(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纸)

2.出示资料袋纸的家族。读一读,认一认。

3.揭示课题。

师: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书籍、公文有了数字化形式,纸用得越来越少了。你知道最初的纸是什么样的吗?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是谁发明的纸?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纸的发明》,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纸。在新课开始,通过交流熟悉的纸,从而激起学生对纸的起源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认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造纸术伟大 记录 一册保存 大约 经验

阿拉伯 欧洲社会 创造 携带 制造 蔡伦

积累 朝鲜

(2)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读音。

术读sh;洲社创是翘舌音;册蔡是平舌音;读准多音字累鲜,用不同读音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录:上下结构,下半部分不是水,而是氺,最后一笔是捺。

洲: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意思是水中的陆地。

社:部首是礻,不是衤。

(4)学生练写生字各一遍。

3.指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与同伴说一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任务。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从中年级开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本环节的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并给出学习方法的提示,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识字,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里具体讲到了纸的发明?其他段落讲了什么?

2.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级汇报。

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2自然段:讲造纸术出现以前,人们是怎样记录文字的。

第3自然段:讲了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但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第4自然段:讲了东汉时期蔡伦造纸,并且传承到了现在。

第5自然段:讲了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词组,想一想:在每一个时间段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1,照样子抓住关键字词填一填。

4.交流:

早在几千年前:还没有发明纸,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木块、竹片上,后来又写在丝帛上。

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东汉时代:蔡伦造纸。

后来:传到全世界。

设计意图: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变化,了解纸的发明过程,为深入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伟大贡献体会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作用。

2.师:同学们,请你关注这句话中的词语之一,你想到了什么?对,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出示资料,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3.小结:是呀,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各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词语之一,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产生了探究造纸历程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和造纸术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造纸术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认读词语。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对世界文明有着伟大贡献。那么,这个可以让我们写字的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求这个秘密。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直接进入新课学习。

二、合作交流,了解纸的发明历程

1.小组合作,研读第2~4自然段,思考:关于纸,你知道了些什么?画出关键语句,和同学交流交流。

2.交流,相机教学。

(1)古代还没有发明纸之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的?按照先后顺序说一说。

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

(2)出示图片:

欣赏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欣赏竹简;介绍帛,欣赏帛书。

(3)说一说:你觉得这些记录方式怎样?你喜欢吗,为什么?

①费时费力。用铸刻的方法费很多时间,还不能写多少。

②不好携带。不管是龟甲、兽骨,还是竹、木,都太笨重了,不好携带。

认识成语学富五车。

③太昂贵。帛太贵,只有少数人用。

3.小结:同学们说得对,这些方法虽然能记录事情,但是不方便,不普及。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轻便的,能普及的记录方式。纸,就这样诞生了。

4.学生借助课文说一说纸的发明过程。

麻纸―蔡伦造纸

西汉    东汉

5.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

(1)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2)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出的纸,有以下几个优点:

①轻便又好用;②原料容易得到;③可以大量制造;④价格便宜,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用上因为所以或由于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说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6.三读课文,画出蔡伦造纸的句子,圈出动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捞出来晒干(成纸)

(这是蔡伦造纸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造纸的过程。

(2)原料容易得到: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

设计意图:围绕纸是怎么发明的这个话题,教师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从重点句入手,在课文中走几个来回,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补充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既有了直观的体验,又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三、深化内涵,感受造纸术的巨大影响力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

2.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我们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3.师补充:中国造纸术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推动了欧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发展。

4.说说自己的感受。(感到自豪)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自豪之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文本和老师的资料,充分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奇妙的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等书,去了解伟大的中国发明,感受中国力量。

板书设计

10、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准备

网络课件

* 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做到熟悉能讲!

材料背景

本文介绍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很有限,如果人类随意毁坏,就会给生存带来严重威胁,人类也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后有其他去处。说明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2、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上网发布信息,用网络来帮助学习。

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同学们都会唱吧!我们一起跟着唱一唱。

2、揭示课题

你们唱得真好,是呀!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今天我们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二、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地球吗?每三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球体?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你找到了吗?谁来读。(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球,你看,它晶莹透亮,多可爱呀!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指名说)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6、就是这样一个星球(齐读知识点)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我们一起来走近地球,欣赏一下我们的地球妈妈(学生点击进入录像《地球妈妈》)。要求:边看边听。再说说你的感受。

 7、看完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8、的确,地球太伟大了、太可爱的,是地球孕育了生命,创造了神奇,她就是人类的母亲,就是生命的摇篮。(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是那样和蔼可亲)这句话该怎么读?(练读,指名读)

三、讲读课文(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你能说说她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指名说)

2、地球妈妈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向她的孩子呈献出来,有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有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读课文3、4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点击:小助手,让它来帮助你学习。

4、你想更多地了解地球资源的知识吗?你可以点击小灵通,老师已将有关资料及相关网址放在小灵通网页上。你可以查阅资料,将你最想说的放在显示屏前,然后结合课文,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交流讨论。

5、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思格斯早说提醒我们(出示:恩格斯的格言。齐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这关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

四、讲读课文(57)自然段

 1、可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清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文6、7自然段,也可以进入小博士了解更多的有关宇宙空间、火星和月球的知识。

 3、交流讨论。

 4、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五、讲读课文(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引读出示)

  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要使我们的地球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可爱,我们就必须精心保护她,我们还有希望,点击看录像《新的希望》。

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正如片子中所说,我们还有希望,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出示: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六、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打开我的心声,写下你的话,让大家都来看一看。

集体评议。

2、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写了一句话,我想这一句话一定不能完全表达你的感受,你想说的一定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将它写下来,可以在网上发表,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地球,也可寄到教师的邮箱中,让老师来看一看你的心声。

3、总结。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七、板书设计

11、赵州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赵州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2、3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和好处,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思路:

  教学本课时,要从整体入手,通过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细读课文,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泛读课文,回顾总结等步骤,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和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而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谈谈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看谁记得既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记忆的内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慧字。

2.读一读课后第一题,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言。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赵州桥》(板书课题)。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4)回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第1段的学习过程是以朗读为主线,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方法是:一读,了解写了什么;二读,抓住词语,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三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①划线部分的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片。②出示投影片后要求学习朗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可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③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说出减轻和节省的反义词。)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用文字投影片练习填空: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①划线部分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复片,便于学生完成填空后,变换句子的顺序反复朗读,从实践中理解分号的作用。②在练习完毕,从实践中使学生了解分号的实际作用后,启发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写法。)

  (3)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读课文,回顾总结。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它的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附:板书◆

12、怎么都快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怎么都快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有4个小节,分别写了一个人玩、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和许多人玩的不同乐趣。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快乐,事事有快乐,在反复诵读中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因此,本教学设计重在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快乐的含义: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宾结构的词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

2.准备学生课间游戏活动的照片。

学生准备: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播放学生做游戏时的照片)导入:同学们,刚才的课间十分钟你们玩得快乐吗?为什么?(生交流)

2.揭题:是啊,一个人玩有一个人玩的快乐,许多小朋友玩,大家会感到更快乐,怎么都快乐。

3.板书课文题目:怎么都快乐。

4.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以课间游戏为话题和学生交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师生对话情境,同时因为聊感兴趣的内容而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小朋友都玩了哪些游戏?他们快乐吗?

2.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读顺,边读边对照生字条圈出12个会认字和1个多音字。

(2)读完诗歌后,标一标诗歌一共有几个小节。

3.指名读课文,圈画游戏的名称,读准读好这些短语,读出短语的轻重。

4.交流正音。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学生读准前鼻音怎、很、音,后鼻音绳、讲、行。读准多音字得,强调它在本文中读děi。读准平舌音怎和翘舌音绳。 图片 跑得快 得到 得劲儿

(2)课件出示表示游戏名称的词语,指导读准生字,读好词语。

(二)识记生字。

1.说说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1)教师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2)归类识记生字。

①出示游戏活动图片及相关词语,自由读一读:跳绳、讲故事、打排球、打篮球、打羽毛球、开运动会。

②动作模仿识记跳绳。跳字是什么偏旁?能做个跳的动作吗?( 跳与脚有关,是足字旁;绳是绞丝旁,和丝线有关。)

③哪些生字还可以利用偏旁来识记呢?(讲、排、篮、球)

④加一加,换一换识记羽、戏。(两个习加一加,认识羽;与找换偏旁,认识戏。)

⑤偏旁归类识记连、运。

2.合作朗读,发现规律。

(1)师生合作朗读游戏名称,老师说动词,学生说名词。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前面的字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跟着的是表示名称的词。)

(3)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短语吗?

设计意图:

低年级,识字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本课要认的生字大部分在游戏名称里。教学时,教师把识字、读词语融于一体,增加了学生识字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规范书写,形成习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两个生字讲、许。

2.指导写法。

(1)指导观察字形、结构。(左右结构,言字旁,左窄右宽。)

(2)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字的最后一个横画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书空。

(4)学生各描红一个,再临写几个。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5)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原则,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突破书写难点。

第二课时

一、检测旧知,比赛朗读

1.教师出示字词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2.朗读课文:同桌之间比赛读文,评一评谁读得好。

设计意图:

以本课生字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二、朗读感悟,迁移运用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一个人玩很快乐)

(2)一个人可以玩些什么?在书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理解独自的意思。

(3)指名朗读。

(4)除了这些,一个人还可以玩什么?

一个人玩,很好!

独自一个,静悄悄的,

正好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

2.过渡:那么两个人玩,三个人玩,更多人玩,会有哪些乐趣呢?

3.指名分小节朗读第2~4小节。

4.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交流,结合实际积累跳绳、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玩游戏等词语。

5.完成小创作。

两个人玩,很好!

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______________,一个人______________

许多人玩,更好!

人多,什么游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快乐。

7.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许多人玩会更好,更快乐?

8.齐读,读出画面感,读出节奏,读出快乐。

9.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

本文文字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理解。因此,这里并不需要过多分析,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通过小创作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齐读课文,尝试背诵。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懂得了什么?

3.总结:这节课大家的心情真不错!老师也写诗歌了,送给你们!孩子们起立,快乐地拍起手来,聆听这首关于学习的诗歌。

一个人学习,挺快乐,静静思考有收获。

两个人学习,真快乐,互相帮助你和我。

三个人学习,很快乐,互相启发点子多。

许多人学习,更快乐,读出美妙的诗歌。

一个人玩是快乐,但与人相处、交往会更快乐。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保底要求,但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结合文本特点,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引导观察,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玩、很、当、音、行,指名认读。

2.游戏闯关:填一填,给生字找家。

玩 很 当 音 行

图片

3.课件出示这几个字的书写动漫,引导学生观察。

4.小组交流这几个字的横画的写法,教师及时点拨。

5.学生独立完成这几个字的书写,先描红再临写。

6.展示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

学生已有一定的书写经验,本课这几个生字比较容易写,所以教师重点点拨关键笔画,可放手让学生独立书写,培养了学生独立书写的能力。

板书设计

怎么都快乐

一个人玩 很好

两个人玩 很好

三个人玩 很好

许多人玩 更好

13、元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元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屠、曈两个生字,读出诗歌热闹喜庆、积极向上的情感,能背诵诗歌。

2、运用已学方法理解诗意,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情景,感受春节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

3、初步了解宋诗理趣的特点,懂得诗人借此诗寄托了自己希望变法成功、国富民强的政治心愿。

教学重点

运用已学方法理解诗意,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情景,感受春节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宋诗理趣的特点,懂得诗人借此诗寄托了自己希望变法成功、国富民强的政治心愿。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知诗人

1、游戏:补全诗歌,《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

2、集中出示: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的诗人王安石。

思考:由诗引诗也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式。

二、趣意导入解诗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另一首诗,一起读。

理解元的释义,解诗题:元日指正月初一。

思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帮助学生正音:正月的正读一声。

三、初读古诗知大意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单,自己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注生字屠、曈。

2、指导:诗歌诗歌,击节而歌,我们在吟诵时可要读出古诗的节律之美,生个别读、齐读。

3、生悟读:整首诗都能读得这样有韵味就更好了,自己在座位上练练。

4、展示读

思考:全程都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老师没有做引导,这也是我比较疑惑的地方,难道是因为五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再引导朗读了吗?如果要引导,那该怎样引导呢?

四、习俗想象丰画面。

1、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共享,读懂习俗。

(1)燃爆竹

生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小结:爆竹声伴着欢笑声响彻云霄,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这欢笑之中。

带着感受读诗:指名2位学生读,男生齐读。

(2)喝屠苏酒

生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引:请举起酒杯,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共饮这屠苏美酒吧!

理解暖:喝了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呢?这个诗句中有一个字就表达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受,找找看是哪个字?

暖在何处。

看来春风不仅把暖意送到了屠苏酒中,也送到每个人的心中。此时的你春风得意举杯吟诵(生读、师范读、女生齐诵)

(3)换桃符

生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过渡:王安石走着走着,发现了一幅有趣的春联,生读。

介绍中国第一幅春联: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出示春联,生情境选联:诗人漫步于大街小巷,他看到了钱庄的门首贴着热闹的农家贴着私塾先生的大门上也张贴着

小结:不管贴在哪儿,不管贴什么春联,都说不完人们心中的期盼呀,读后两句

3、擅抓重点巧总结,动情吟诵《元日》诗。

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

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元日》)

思考:通过不断创设各种情境来让学生感悟诗中的画面,拓展了春联的课外知识,又再一次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选择春联,加深了学生对春联的理解。

五、拓展习俗扬传承。

过渡:除了这些,诗人还看到的了哪些过年的习俗,生想象说话。

1、感受文化:春节习俗是中国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从古至今,代代中国人都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过着春节。

分别出示南宋古诗《除夜》和清朝的古诗《甲午元旦》,让学生从这两首诗中找到春节的习俗。

比较区分几首古诗当中春节的习俗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思考:出示的几首课外描写春节的古诗其实是有时间递进的,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个环节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

六、知晓背景悟诗情。

可是,在这么多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却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定与《元日》的创作背景是分不开的,我们来聊聊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PPT,师梳理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除、换的意义。

透过《元日》,你听到了王安石怎样的心声呢?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的心声呢?

师小结:除去国弱民穷的外衣,换上怎么不令人心中温暖啊!齐背此诗。

2、过渡:除旧布新,世间换新颜,一首《元日》,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位诗人高洁的志趣、美好的祝愿,更感受到一位变法家的意气风发和远大的胸怀。诗中积极向上、奋进勃发的坚定信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出示名家对《元日》的评价,生读。

3、小结:听,新年的爆竹又响起来了,让我们和着这美好的旋律,齐背《元日》!

板书设计:

元日

放鞭炮

饮屠苏 欢乐、喜庆

换春联 暗含希望

14、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3.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各种材质的碗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日常饮食离不开各种碗,大家见过什么碗呢?

预设:木碗、不锈钢碗、陶瓷碗、玻璃碗

师:是呀,我们生活中有各种精美的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则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

2.出示课题《一个粗瓷大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师板书:《一个粗瓷大碗》)

3.这个粗瓷大碗还和一个抗日英雄有关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赵一曼资料。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引出粗瓷大碗,导入课文;通过了解赵一曼的相关资料,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1)标好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读时,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2.集中识字

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生字是否都过关了。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①chn mn lin gāng

陈列 赵一曼 联军 搪瓷缸

②hun ling dn zhēn

归还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2)请一名同学领读,其他同学跟着读。去掉拼音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预设:加一加 部首识字 基本字识字 看图识字 相近字比较 (比一比)

点拨:

① 区分形近字(粱 梁)。

粱:高粱是农作物,因此下面是米。 房梁,以前的房子一般是用木头做的,因此下面是一个木。

② 看图识字。(侦察)

侦察:侦察是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出示课文句子: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③ 区分多音字还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辨析读音:他还在学习中的还读hi,他去图书馆还书中的还读hun。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2.探究活动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阅读收获。

预设: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偷偷倒进锅里,又从另一个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赵一曼把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故事脉络: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自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2)提问: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出下文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关注一些关联词,比如,仅仅但表示转折关系,说明这个粗瓷大碗不普通;本段最后一句话,直接点明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个碗会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因此第1自然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板书:博物馆感人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说说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

2.探究活动

(1)师:你找到有关时间的词语了吗?

预设: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后来。(板书: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了 第二天 后来)

(2)师:说说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

预设1:赵一曼把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给了新战士。

预设2:通讯员好不容易给她找到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让通讯员还回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语句,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句子: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师:早就一词体会赵一曼关心爱护战士的品质。(板书:关爱战士)

(3)出示3、4段: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要求:①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

②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3.全班交流

(1)交流任务

师:指2名学生朗读赵一曼及通讯员的语言描写,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赵一曼关爱战士、以身作则的品质,体会战士们的英勇。

师:这也说明了粗瓷大碗的来历。(板书:碗的来历)

(2)交流活动

预设2:通讯员给赵一曼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学生感动。

①出示第5自然段句子: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师:通讯员为什么会这样想?

预设:说明赵一曼还没有吃过饱饭。

师:这里采用了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了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突出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师:那么为什么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连顿饱饭都没有吃过呢?我们来读一读那段艰苦的岁月。

②出示第6自然段句子: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从艰苦几个月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了解当时生活条件差。

预设2:从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体会赵一曼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预设3:我从得留给伤病员吃体会大家对伤病员的关心。

③出示第7、8自然段句子: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师:你能找一找赵一曼倒饭时的动作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

预设1:我从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到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预设:我从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体会到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师小结:围绕第7自然段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结合第8自然段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这一神态描写,体会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④提问:你觉得炊事员老李心里会想一些什么?

预设1:赵一曼作为团政委,吃的却跟大家一样,真是我们的好政委。

预设2:我们要紧紧跟随着她,与她同甘共苦,一起抗击敌人。(板书:同甘共苦 不搞特殊)

⑤提问:请学生齐读课文第9-11自然段,说一说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

出示第9-11自然段: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师:从小通讯员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我体会小通讯员的着急。

师提问: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板书:碗消失了)

预设:(成了七班的菜盆)

(板书: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⑥出示第10自然段: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师提问:你觉得赵一曼的碗以后还会丢吗?为什么?

预设:还会丢,她总是先考虑别人。

教小结:联系课文第11自然段我们知道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这也表现了她的豁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安排主要是为了再次训练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想,深入体会文章内涵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主题概括:本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与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坚持抗日,赞美了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1.向家人讲一讲赵一曼的故事。

2.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板书设计】

15、小青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小青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

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读课文,知道青蛙是有益动物,我们应该爱护它。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采用归类识字、字谜识字、看图识字、组词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词卡、字卡。(教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 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

(青蛙)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小青蛙。(板书:小青蛙)

3、课件出示漂亮的小青蛙。导学:同学们想和小青蛙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

(学生齐读课题)

4、说说你对青蛙有哪些了解。

5、青蛙穿着绿衣裳,你知道它的名字中哪个字表示的是绿色的意思吗? (青)

6、导入: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小青蛙还为咱们带来一首儿歌呢!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你圈画的生字的读音。

2、导学:多有趣呀!你们想读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那该怎么办呢? (查字典、问老师、问同桌、借助拼音)读完后,请你们把圈画出的生字、词读三遍。

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二)随文识字。

★学习第一句。

1、指生读第一-句。

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清、晴、眼、睛。

(1)指生领读生字。

(2)先引导学生小组内观察;然后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 什么。

(3)汇报交流:预设一:

清、晴、睛三个字的读音有点像,字形里面都有青字。

①导学: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放回课文里读一读,再看看图,好吗?

预设:

清,清水的清。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导学:带三点水旁的字表示与水有关,谁还能说出带三点水旁的字。

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浑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晴 :太阳出来就表示天气晴,所以是日字旁,表示与太阳有关。( 出示晴天的图片)

导学:谁能给晴找个相对的朋友? ( 出示阴天的图片)扩词:雨过天晴、晴空万里。(练习说话)

睛的部首是目字旁,表示与眼睛有关。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

眼睛。

②导学:怎样区分睛和晴?

③想想还能给青加上什么部首,组成哪些字。(发现生字中的 请、情)

预设二:

眼、睛都是目字旁。

①说说这两个字都和什么有关。

②请眨眨你们的小眼睛。

5、指导朗读。

(1) 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男女生赛读第一句。

★学习第二句。

1、指生读第二句。

2、相机学习生字保、护、害、事、情

(1) 指生领读生字。

(2)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3。指导朗读。

(1) 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 全班比读第二句。

★学习第三句。

1、指生读第三句。

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请、让、病。

引导学生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

指导朗读。

(1) 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1)指生领读生字。

(2)小组比读第三句。

三、课外延伸,交流总结

1、齐读课文,提问:你能为这篇韵文换个题目吗?

2、同学们,听说你们在课外搜集了大量有关青蛙的资料,谁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可以看出青蛙是一种有益的动物,所以文中的妈妈让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动物对人类有帮助,而人类却大量地捕捉、伤害它们。

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小青蛙,知道了它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这篇韵文,让小青蛙的可爱,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16、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⑴ 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⑵ 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2、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陈醉云是怎样描绘的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4、全班交流:

  教师导语: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

  ⑴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 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已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已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鸭群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明人静图)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

  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导语: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桌一起细细品味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⑴ 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⑵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体回顾,延伸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自由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四、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五、课外作业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17、雾在哪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雾在哪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文本分析: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课文的段落结构有共同点,描写雾的变化时,都是先写雾自言自语,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之后的景色。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善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托。教学时可让学生想象画面,在读与说的教学环境中了解雾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大雾笼罩大地是怎样一种景象,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鼓励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然界中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雾、淘等12个生字,会写于、论等8个字,会写于是、无论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3.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的样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3.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照样子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安排

1.认识雾、淘等12个生字,会写于、论、岸、屋4个字。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点把握

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有时候,我们推开窗,会发现天地之间好像挂起了一道巨大的纱帘,房屋、树木、行人都隐隐约约的,看不真切。原来,是淘气的雾孩子来和我们捉迷藏啦!雾孩子是怎么和我们捉迷藏的呢?学完《雾在哪里》,我们就明白啦!

出示谜语。

满天满地似白烟,不熏不呛性子绵。风儿吹来轻轻飘,太阳一晒就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雾。出示山川、树林雾气弥漫的图片。

(1)学生交流识记雾的方法,积累雨字头的字,如霜、雹、雷、雪、霞、露,学生认读。

(2)教师小结:雨字头的字一般和水或天气有关。

3.回顾谚语。

预设: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说说你知道的与雾相关的谚语。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4.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见过的雾。

(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不清,只能看到建筑物的轮廓,空气湿度很大等。)

5.理解课题。

(板书课题)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哪里带有疑问,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随文识字,整体把握

1.看动画,听教师范读: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雾怎么样?(淘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画出要求会认的字词。

3.识记生字。

(1)学习生字岸。出示词语卡海岸,读准岸。出示海岸图片,让学生在图中找到海岸的位置。再进行拓展积累,河边可以说河岸,湖边可以说湖岸,河的两边叫两岸。

(2)学习生字暗。指名读。观察日字旁,引导学生理解没有太阳就暗,有了太阳就明,知道暗与明是一组反义词。

(3)扩词练习,比一比,谁组的词最多。

雾(大雾)(雾气)淘(淘米)(淘气)于(于是)(终于)暗(暗中)(黑暗)

岸(上岸)(海岸)街(大街)(上街)梁(房梁)(上梁)甚(甚至)(甚于)

至(至今)(至此)切(亲切)(关切)躲(躲藏)(躲避)失(消失)(失去)

4.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雾呢?消失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然后同桌互相细读并点评。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观察探究,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于是、无论、海岸、房屋。

2.指名读词语。

注意,论的声母是l,岸是零声母音节。

3.课件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于、论、岸、屋。

指名朗读并组词,其他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笔顺。

4.教师讲解书写要领并范写。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书空练习。

[于]第二笔横较长,第三笔竖钩的竖段落到竖中线上。

[论] 左窄右宽。第一笔点与第二笔不要贴上;右上部撇稍收,捺舒展,盖住下部,最 后一笔竖弯钩的竖段落到竖中线上。

[岸]山要写得扁一些,第五笔撇要写舒展,第六笔横在横中线上。

[屋]字形上短下长,第三笔撇要写得长而舒展,至的各笔画要写得紧凑些。

5.学生掌握书写要领后,在田字格中描红,再各写两遍。要求做到书写正确、端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

思考:雾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点几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词卡:淘气。

3.课件出示雾自言自语的句子。

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示范指导。

(2)指名读、齐读后教师引读:这片雾可真淘气,一会儿说一会儿说一会儿又说

(3)在小组内交流:雾都把什么藏起来了?

(4)课件出示,填一填:雾把( )、( )连同( )、( )都藏起来了,最后把( )也藏了起来。

(5)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明确,完成填空。

雾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都藏起来了,最后把自己也藏了起来。

五、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雾,还知道雾很淘气,藏起了很多东西。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学会了于、岸、论、屋等字的书写,会写的字越来越多,字也写得越来越漂亮,真是太棒了!

2.作业:把《雾在哪里》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

2.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时的景色。

3.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的,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要点把握

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雾宝宝,大家对他的印象是什么?(淘气。)淘气的雾宝宝把课文中学过的字词拼音也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它们吗?谁读准了词语,拼音就会出来哦。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认读正确,显示拼音。

淘气 于是 变暗 岸边 街道 桥梁 甚至 躲藏 一切 消失 一片雾

2.回顾课文:雾把什么都藏起来了?

引导学生用雾真淘气啊,把藏了起来的句式说一说雾来时的景象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更深入地认识这个淘气的孩子。(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课文第3~6自然段。

想一想:雾把景物藏起来后,出现了什么情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的句子,逐句指导朗读理解。

(1)预设句一: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①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大雾中大海的景色,说说是什么样子的。

②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学生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被藏起来的事物,由海水到船只,再到蓝色的远方,几乎涵盖了海面上的所有景物,再与都看不见了相连,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整片大海被浓雾笼罩的情景。

(2)预设句二: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①指导学生用调皮的语气读一读。

②教师引读,学生自主理解霎时的意思,给霎时找近义词。(立

刻、瞬间。)

③播放视频(碧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云,明亮的太阳挂在天空。接着,一阵雾飘过来,什么都看不见了),说一说雾藏万物的情景。

④比较预设句一,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共同的地方。

(3)预设句三: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①指名读句子。

②通过范读、模仿读等各种方法反复朗读,帮助理解甚至一词。

明确:在大雾之下,远处大的事物,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都看不见了,相对而言,行人、小黑猫就比较小,甚至这个词说明雾不仅能藏大的,就连小的也能藏。大雾遮蔽了一切,更令人感受到大雾笼罩万物的神奇景象。

③指导朗读这个长句子。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顿号停顿的时间要比逗号稍短一些,甚至一切可以适当加重语气。

过渡:没想到,淘气的雾能把这么多东西藏起来,最后,它再也没有东西可藏了,竟把自己也藏了起来,结果怎么样了呢?

3.第3、4、6自然段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

路上走着行人。小黑猫也出现了, 它摇着黑尾巴,悠闲地散步。

4.读第9、10自然段,理解填空。

(课件出示)雾把 藏了起来。不久,大海连同 ,

天空连同 ,海岸连同 ,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

预设:(1)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填空,再用课件显示完整句子。

(2)指导朗读:这个长句子由多个短语组成,语义连缀,一气呵成,写出了雾散之后所有事物显现出来的景象。朗读时,连接词连同的前面要稍作停顿,后面要连贯,声断意连,以体现云开雾散,万物复现的景象。

5.出示三组对比图,说一说感受。

一组是大雾中的大海和雾散后的大海,一组是大雾中的天空和雾散后的天空,一组是大雾中的城市和雾散后的城市。

预设:生1:我很高兴,一切又能看清楚了。

生2:我觉得雾真有趣,原来一切都看不见,现在又全都露出来了。

生3:我有些疑惑,雾把自己藏到哪里去了?

6.理解雾的消失。

(1)提问:雾消失到哪里去了?

(2)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给出科学解释。

7.仿照下列句式练习说话。

雾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 ,都 。

(1)课件出示云雾弥漫的小院、树林、学校的图片,启发谈话:同学们,淘气的雾孩子又来到了美丽的小院、茂密的树林、可爱的学校的上空,他把谁藏了起来?藏起来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再在小组内交流。

(3)指名说,教师点评,应多鼓励,也要指出不足并加以指导。

说话示例:

雾把小院藏了起来,无论是小花、小草,还是小鸡、小鸭,都看不见了。

雾把树林藏了起来,无论是百灵鸟、小松鼠,还是奔跑的梅花鹿,都看不见了。

雾把学校藏了起来,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花坛里的花草树木,都看不见了。

8.自由朗读全文,注意体会雾孩子的心情,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观察,练习书写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不久、散步、一切。

齐读词语,自由读,还可选一两个词语造句;观察生字久、散、步、切的结构特点及关键笔画。

2.教师书写,学生跟随书空。教师逐笔范写,强调书写要点,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醒独体字一般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如本课出现的久和于。教散步时,请学生观察两个字的结构有什么不同,说说书写这两个字时需要注意什么。

[久] 横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捺从田字格中心处起笔。

[散] 左右均宽,要写得紧凑些,注意左边长,右边短。第五笔是竖,不是竖撇。右部末两笔撇、捺交叉舒展,捺脚超出上部。

[步] 注意笔顺,上边宽、扁,下边窄、长。第五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下边不是少,右上边没有点。

[切]注意笔顺。左边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刀,撇不出头。

3.学生在田字格中先描红,再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汉字,师生共同评价。

注意:学生评价他人的字,要从字的笔顺是否正确、结构是否正确等方面来说,要有礼貌、得体。

四、介绍资料,拓展延伸

1.学生搜集关于雾的资料,科学地了解雾。

2.课件出示有雾的天气图,教师相机补充介绍。

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称为雾。我们看到的雾一般是白茫茫的,随着温度的升高,雾逐渐散去。雾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科学地认识雾,减少雾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课外查阅资料,了解雾霾的危害,办一期关于保护环境,减少雾霾的手抄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8、乌鸦喝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乌鸦喝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问对于学生来说何等重要。大语文观,倡导问题教学。本课基于这一理念尝试从:学有所惑,学有所获,学有所豁,三个层面解读文本,让学生把握小乌鸦 想喝水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这个脉络,并最终学以致用,能够自己创作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本的生字词,读通课文。

2.理解重难点词语,会用渐渐许多等词语说话

3.明白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并学以致 用。

【教学过程】

一、学有所惑机灵小不懂

1.读课题,提问题

2.互讨论,解难题

3.齐挑战, 大任务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提问,并自主解答,再到完成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读通课文,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放飞思维、张扬自我、展示能力的乐学天堂。】

二、学有所获语文小博士

(一)读之获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掌握疑问语气

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3.再次深读,探寻办法

通过再次深读,我引导孩子慢慢了解乌鸦想办法的过程。

(二)做之获 

我拿出准备好的石子瓶子等道具,让他们模仿小乌鸦亲手操作一下,体会水渐渐升高的样子。与学生一起操作之后,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形象的展现在了他们面前,亲眼看一看比动嘴读一读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我再相机指导孩子

用渐渐说话

花渐渐

雨渐渐

我们渐渐

完成对课本语言点的训练。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理解。】

三、学有所豁最强大脑挑战赛

让学生亲自操作完之后,我顺势突破教学难点同学们,小乌鸦厉害吧,自己想办法喝到了瓶里的水。

1.帮乌鸦 想办法

2.理清文脉 创作故事

起因乌鸦口渴了

经过想办法扔石子

结果喝到水了

看图创编鼠小弟的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小结升华:启发学生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主动出击,认真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王国维先生在《人家词话》里说读书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学有所惑、学有所获两个大环节之后,孩子将前面的语言积累致以所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丰富语言表达,让学生获得极大成就感的同时,切实地提升一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19、司马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司马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司马光》,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司马光》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在小时候,面对一个小孩爬瓮,失足落入水中,在危难之际,他用石头砸瓮救出了小孩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本文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引领主题、深化情感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是他们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小古文言简意赅等特性会有所不适。但本文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并且在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同时,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感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有感情的朗读本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文言文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相长说方法

新课标建议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基于此,

教法上:以读为主,读好停顿,读好理解,读中识人。在读的过程中,渗透组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文言语言的训练。

学法上:看图法,朗读法和表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感悟人物真品行。

五、情感交流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环节一:动画激趣,姓氏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上课伊始,我会播放司马光有关的动画片,请学生交流感受,并抓住主人翁提问学生:动画片中的主人翁司马光,根据一年级学过的《姓氏歌》,我们可以明白这里的司马是复姓,他姓司马名光。相信不少同学都听过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正与他有关。顺势引入课题《司马光》。

有趣的动画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抓住契机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

环节二:多重朗读,感知文韵

首先,请学生对比本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何不同。交流中明确本篇为文言文的体裁特性,相机结合古人读书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习古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

接着,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音,读通读顺。读毕,以击鼓传花游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提醒多音字没的读音。

随后,读出节奏。教师示范读,要求学生跟读。并指名读,纠正误区,读出节奏。

最后,全班读,与同桌读等多种方式读出韵味。

环节三:图画释意,感悟品质

读通读顺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读懂课文。并出示五幅顺序被打乱的场景插图,请学生对照古文的内容,理清顺序的同时感知文意和人物品质。预设与学生交流如下:

场景变化:嬉闹至淹没

这主要体现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句。对于此,

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群儿戏于庭中抓住群这个字通过组词法体会群儿也即很多孩子的意思;并提示对照注释等,明确戏于这一文言句式的用法,进而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大意。

其次,在学生感受孩子们玩耍的喜悦之时,紧紧把握足跌没水中这处语句。相机提示学生总结学文言的方法:注释、插图等。鼓励她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紧急场面,营造紧张氛围。

再次,指导朗读,读出戏于庭时的喜悦以及跌没水中的急促。

面对这突发的紧急状况之时,其他孩子有何表现呢?顺势切换至

场景对比:弃去与持石

此处集中聚焦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基于此,

一方面,紧扣弃这个关键字。在学生明确其为放弃、丢弃之意的基础上,启发思考他们是否真的丢弃瓮中的孩子。相机提示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瓮的图片、感知人物实际心理等,交流中体会出这些孩子并非无情,而是一时间恐慌不适的手足无措。顺势请学生想象其他孩子弃去后的举措,拓展思维。进而在朗读中领悟众儿虽弃亦有情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聚焦司马光持石和击瓮这些动作。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司马光在紧急状况中办法的巧妙;并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参与互动,感悟人物真品行。这样在读演中,在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理中,进而明确其有情有义,一持一击无不充满着超越常规的智慧!最后,全班朗读,感知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这样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有力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环节四:交流拓展,学习品质

学生互相交流从司马光身上学到的经验,并谈谈生活中类似的机智情况。顺势教育学生学习他遇事冷静思考,急中生智的智慧!

环节五:回顾小结,汇报收获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讲给父母听。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的袖珍版,我的板书图文结合,力图带给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

结束语: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下面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20、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等5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生字。

2. 读准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 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中。

4. 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中。

教学难点: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课前三分钟《滥竽充数》寓言故事。

感谢xx同学为大家带来的寓言故事分享,每一则寓言都是一个小故事,但在这些小故事中,却蕴含着大道理。今天我我们共同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我们又明白了哪些道理。(板书: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教学

1. 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一人,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

(3)读好停顿,根据停顿提示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2.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学期我们初步了解了文言文具有语言简洁的特点,要想知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要读懂课文,你能说一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板书: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你能简单说一说怎样借助注释吗?

(3)以田中有株为例,株字后的②表示与课下注释第二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可以用树桩代替株,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替换法,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田中有树桩。

(4)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话说通顺。

(5)出示同桌合作要求从文中选择一句话,用替换法借助注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这个故事?

(7)将原文与解释进行配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注释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还可以加上一些修饰和合理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的生动和形象。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同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明白道理

你能说说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吗?你身边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人吗?

设计意图:小故事大道理,通过寓言的的学习明白做人的做事的道理。

三、迁移运用

完成预习单上二、三项内容,并根据评价标准及时做好自我评价,汇报一下你读懂课文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守株待兔》这则文言文寓言,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寓言故事。

1.自学《掩耳盗铃》填写学习单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南辕北辙》

四人一个小组,2号同学读文,组长讲故事,3号同学说道理,四号同学计时。

3.扩展:本单元日积月累寓言故事,读一读,了解部分文言文原文,课下选择一则,查找其文言文,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以文带文,学以致用,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了课文,明白了道理,又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其他两则古代寓言故事,课下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古代寓言故事。课程结束之前,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单交给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表现依据课程保准对组员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21、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首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歌谣,气势恢宏,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美、风景如画。因此,本设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祖国的山川美,并以歌曲和图片启发学生想象,感受黄河奔腾、长江汹涌、长城蜿蜒、珠峰高耸的壮美。从而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仅观其言,还品其味,悟其神。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本板块的主题是识字,所以本课设计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同时以课件辅助理解文中的涌耸等新接触的、难理解的字,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祖国名山大川风景视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2.搜集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少数民族资料。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渲染,激趣导入

1.导入:瞧,这是什么?它像什么?(播放动画:中国地图)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请你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的祖国的全称是(动画定格,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齐读。祖国母亲还有很多响亮的名字,你知道哪些?(课件出示:神州、华夏、中华。)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儿歌《神州谣》。(相机板书课题:神州谣)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首《神州谣》,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设计意图:用音乐渲染的动画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学习激情,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让学生对神州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

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相检查认读本课生字。

4.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词语:

神州中华珠峰海峡大陆情谊奋发繁荣

①相机强调州荣是翘舌音;谊读四声。

②依次单击词语出现对应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州 华 峰 峡 陆 谊 奋 繁 荣

(3)小组赛读生字涌、耸、隔、与、浓、齐,相机强调耸是平舌音;与在本课读三声。

5.引导学生想一想用哪些好的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

6.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适时补充。

(1)偏旁归类识记。如,涌、浓的偏旁都是三点水,隔、陆的偏旁都是双耳旁,峰、峡的偏旁都是山字旁。

(2)利用熟字识记。

加一加:华、耸、峡、浓、奋(用部件组合)。

换一换:涌、峰,如,通涌锋峰。

减一减:与可联系写来识记。

意思相对:淡浓水陆。

7.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建立在预习基础之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识字的平台,并通过识字方法的交流,达到方法共享、经验互补、提高识字实效的目的。

三、细读感悟,随文识字

1.导学:自由朗读第1、2句,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1、2句。

3.结合字理识记象形字州。

(1)州和川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州的字形演变过程,渗透汉字文化。

(3)给州扩词。

(4)导学: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被称为九州神州呢?传说大禹治水将中国分为九个区域,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神奇,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福,像人间仙境,是大家向往的地方,所以又被称为神州。

(5)拓展:州现在用来表示地名,你们知道哪些城市的名字里带有州的?

4.相机理解词语山川。

(1)出示词语:山川。指学生朗读词语。

(2)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3)你知道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说说你的感受。

5.相机巩固生字峰耸。

(1)出示词语:珠穆朗玛峰、耸立。(指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2)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珠穆朗玛峰的了解。

(3)教师补充并出示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同时介绍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

(4)学生巩固生字峰。结合山名识字:峰珠穆朗玛峰、香炉峰、飞来峰。

(5)一个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长、耸写出了长城的蜿蜒盘旋,珠峰的巍峨峻拔。

(6)指导朗读珠峰耸。

6.相机巩固生字涌。

(1)结合课文说说:涌是什么意思?通过涌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换成流行不行,为什么?

(3)欣赏一段黄河奔涌、长江翻滚的视频。体会奔、涌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

(4)指导朗读黄河奔,长江涌。

(5)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水涌动的情景。

(6)在《黄山奇石》一文中,有块奇石叫猴子观海,其实猴子观赏的不是大海,而是翻滚的云雾。在风的推动下云雾像大海一样翻滚,我们就用风起云涌来形容这样的美景。

7.欣赏感悟:神州大地,山川壮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相关图片。

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奔、涌形象地写出了黄河、长江之水的壮观景象。

(2)此时,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3)出示资料,教师简要解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气势磅礴;长城像一条巨龙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神州大地,多么壮美!把这份感受融入句子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男女生对读第2小节。

8.试着背诵第2小节。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如教学涌字时,在学生识记生字后,教师及时出示涌的视频,形象而直观地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涌之现象,进而理解风起云涌,使字义的教学入木三分。引导学生列举众多名山大川,不仅深刻理解了山川的本义,而且巧妙地感受到了文中的山川美,可入画体现的意境。学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在久远的古文化中穿梭,时而感悟,时而惊喜,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的写字提示,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写字活动。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字,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下列生字的书写重点。

预设:

(1)州字在书写时第一个点向左。第二笔是竖撇,中竖稍短,右竖稍长,三个点的朝向有变化。

(2)峡中的山靠左上,夹的点、撇呈内八字形,最后撇、捺写得舒展。

(3)族中的方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右上部的撇、横不要漏掉,最后一笔为捺。

(4)谊右边的宀稍扁,覆盖且,最后一笔横较长。

3.利用生字书写动漫演示州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强调关键笔画的书写。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的书写难度不大,以学生自主练写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祖国的名山大川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你想当小导游吗?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祖国名山大川的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应用词语,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图片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请学生欣赏视频:介绍台湾岛的视频;各民族载歌载舞的歌曲视频《爱我中华》。

3.导入:我们的祖国不仅有风景秀丽的山河,还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快乐地生活着。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神州谣》。

设计意图:加强复习,夯实所学,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台湾岛,了解我们多民族的国家,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直观的表象,化难为易。

二、细读感悟,学文识字

1.导学:自由朗读第3、4小节,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3、4小节。

3.相机指导学习第3小节。

(1)学生朗读第3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台湾岛、大陆、海峡,相机识记生字岛峡陆。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结合地名识字,峡三峡、刘家峡。

(4)引导学生理解岛和峡。

①请大家看看这两幅图(一幅三峡图、一幅海岛图),说说岛和峡跟山都有什么关系?

②导学:两块大陆之间夹着的海面,称为海峡,如台湾海峡;岛表示水中之山,多是鸟栖息繁殖之地,后引申为海洋或河流、湖泊里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比如台湾岛。

(5)看图理解隔的意思,把台湾岛、大陆、海峡这三个词语放到合适的位置,对照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编字谜:除去一半(阝),融化一半(鬲)。

(6)相机学习隔字。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识字,用隔组词。

(7)不只山有阻隔作用,海也有阻隔作用。请大家再看看祖国的版图。相机学习生字与。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

4.相机指导学习第4小节。

(1)学生朗读第4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出示56个民族的青年朝气蓬勃的彩装照片,同时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3)相机识记生字谊、浓、齐、奋、繁、荣。

①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繁荣情谊浓。

②用繁荣说说祖国的哪些方面很繁荣。

③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4)播放中华儿女建设中华的视频。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5.第3、4小节连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识字与学文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学生识字的心理特征,将生字放在语境中,通过鲜明的画面与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1.集中呈现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结构归类。

3.竞赛背诵课文。

4.出示词语: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 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 世界大同 奋发图强 繁荣昌盛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同桌互读,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小组内比读,看看哪组读得最准。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每组的两个词语,或意思相近,或承接紧密。

(4)全班比赛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夯实生字基础。这样有韵味的小文的背诵积累及书后词语的读背,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积淀。

四、指导书写,提高能力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岛、民、齐、奋。

2.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小组内交流怎样把字写正确、美观。

(2)教师指导生字书写要点。

岛笔顺是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竖、竖折、竖。第四笔竖折折钩要写得宽而扁,包住左下方的山。(学生书空)

民竖提要直,斜钩呈弓形,写舒展。(学生书空)

齐下部撇、竖两笔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分列竖中线两侧。(学生书空)

奋上部要写得宽,田要写得小,稍扁,大罩住田。(学生书空)

(3)课件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注意间架结构,总结怎样书写正确美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教学反思

本课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朗读起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掷地有声。整篇课文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回顾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本节课,教师始终做到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非带领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能够借助想象、图片、简笔画及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感知生字的意思,借助联想和视频等感悟词语的精妙,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学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在久远的古文化中穿梭,时而感悟,时而惊喜,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本课教学,基于汉字学基础,基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能力水平,巧妙运用汉字学知识,有筛选地、适时适度地渗透于识字教学,引导学生在汉字这个古老的文化大花园中穿梭、徜徉、欣赏、感悟、惊叹,使学生将对生字的感受、理解、记忆、运用精妙融合。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浸润。

22、少年闰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少年闰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润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学情分析】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

教学过程

一、

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

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师课的小结。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     特点

紫色的圆脸  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  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 时代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 (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 (只是、便、于是)

23、青山不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青山不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3.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概括内容

同学们上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初知奇迹

快速浏览:老人用15年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体会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体现这了不起的奇迹)

三、自读自悟,感悟 奇迹

主要围绕这一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1.批注阅读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全班交流(图、文、影像结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

预设一: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1)理解肆虐、盘踞这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

(这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2)作者引用了县志上记载的一段话,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它有什么作用?

(3)大风肆虐,怪物盘踞。我们通过影像再来直观地感受一下。播放PPT(有配乐)

(4)出示PPT:

读出画面:小组合作,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悟环境之恶劣。

那一次,狂风过后,树木断的断,倒的倒,老人

那一次,久逢干旱,老人

那一次,冰霜来袭,老人

那一次,沙尘暴后,老人

(5)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板书)

(6)同学们,我们抓住怪物盘踞读进去,想开去,老人在恶劣条件下植树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预设二:

学生交流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边交流一边提醒学生归纳板书你体会到一位怎样的老人。

3.练习:走进老人心里。

过渡:就是在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这位瘦小的老人,过着清苦的生活,忍受着老伴、朋友离去的孤寂,痴心不改,执着种树,坚守了15年,创造了这片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PPT:

走进心里:自读自悟,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看着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同伴相继离世,老人想:

目睹与自己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老人想:

城里的女儿三番五次接老人去享清福,老人总是说:

4.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够结合上下文,读进去,想开去,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来读读刚才找到的这几个句子:

出示PPT: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恶劣的环境挡不住老人前进的脚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清苦的生活摧不垮老人坚定的信念)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情感的孤寂改变不了老人植树造林的初衷,因为)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此时此刻,我们怎么能不由衷地感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老人!

5.欣赏奇迹画面,朗读。

现在,你还仅仅只感悟到这画面的美吗?(树和人一样勇敢)

四、升华文本,感悟精神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图文结合、补充材料等形式升华学生的理解,从而领悟青山不老与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1.同学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谱中,这位老人马永顺,他的名字格外响亮。出示PPT(配乐):

图片及文字:65岁那年,他住进了深山,专心植树造林。

图片及文字:2000年,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去世了。老人去世后,十几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他的足迹。

图片及文字:伊春市马永顺植树造林基地启动;人们自觉投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来。

2.这些都是一位普通老人,一位山野老农创造的奇迹啊。作者梁衡是如何评价这位老人的?

出示PPT: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理解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住了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读懂了课文,读出了画面,走进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读懂了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不仅是一个奇迹,更是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收获着一片绿洲,更收获着人生的启迪。

四、运用语言,拓展练笔

过渡: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要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说吧,请把你的感动化作优美的文字流淌吧!可以把课文中的语言化做自己的语言,或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方法,给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写一封信。

1.小练笔:《给老人写一封信》

2.全班交流。

24、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会写能、桌、味、买4个字。

2. 联系语境、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学习流程:

一、糕字导入,引出千人糕

1. 猜测糕的音和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猜读糕字的音和义。

2. 用糕字组多词,引出课题千人糕。

(1)交流:你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糕?

(2)课件出示各种糕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糕字组词,巩固糕字。(绿豆糕、雪糕、椰汁红豆糕、三色蒸糕、红糖发糕、桂花糕、福寿糕、椰子糕、灯芯糕。)

(3)引出课题千人糕。

3. 提出问题:什么是千人糕?

(1)学生再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千人糕?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制作出来的吗?

(2)导入:是啊,到底什么是千人糕呢?千人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糕字导入,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识字,自主提出问题。借助多张糕点的图片,丰富学生对糕的意义的理解,并通过生字的反复再现,巩固糕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巧识生字,初步解疑

1.初读课文,巧记生字

(1) 借助拼音读课文

(2) 正确认读多音字:好种的应

(3) 在语境中识记、理解生字词,读好难句。

句子1: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粉糖)

句子2: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

(在语境中读准生字字音,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理解、识记:甘蔗、甜菜、糖)

句子3: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读好长句)

(4) 一字组多词:如

糕:蛋糕 雪糕 糕点

粉:面粉 粉丝 粉笔

蔗:甘蔗 蔗糖 蔗农

劳:劳动 勤劳 疲劳

2.读后解疑

从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中初步解疑什么是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经验、图文结合、一字组多词等方法理解、积累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解决疑问。

三、默读发现课文行文特点

1. 默读课文:分别画出爸爸和孩子说的话。

2. 再读课文,读中进一步感受本文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设计意图】:巩固默读方法,在默读与朗读中发现课文行文特点: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推动事件情节的发展。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在田字格内板书能桌味买四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针对学生指出的易错笔画,进行范写,再次提示书写要点:

能:第三笔是竖,不能写成撇;右边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桌:上窄下宽,第一笔竖与中间部分相连,木占下格。

味: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是未,不要写成末。

买:注意下面头的三点位置及大小的不同之处。

3.学生练写,完成课后写字表中能桌味买四个字的书写。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集体交流:

(1)说一说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好,再仔细看一看他是怎样写的。

(2)看一看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不够好,提出自己的建议。

5.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议和建议,自己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针对难点分析,立足难点思考书写方法,提升写字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课堂小结,课外收集

1.教师总结同学们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品读课文。

2.课外实践: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可以利用上网、查阅书籍或者参观问询的方式了解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普通的米糕也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借助家庭资源展开拓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米糕的制作经过,为下节课理解千人糕经过千万人的劳动做铺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读好对话,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

2. 默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借助插图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适度拓展延伸,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 能够写好具、甘、甜、菜劳 5个字。

学习流程:

一、聚焦第一组对话,发现认知冲突

1. 读课文1-5自然段(第一组对话),发现爸爸和孩子对千人糕的不同态度。

2. 抓住重点词语好奇特别急忙笑了,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3. 在语境中理解特别的不同含义。

重点句指导:

(1)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这是孩子第一次听爸爸提起千人糕时产生的疑问,说明孩子对千人糕阳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此句,教师通过反馈评价指引学生读,如:你读出了好问。读中感受到你对千人糕很感兴趣。这样读,说明你想弄明白什么是千人糕。非让学生知道有疑问,想弄明白就是好奇。最后让学生读出好奇的语气。

(2)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两个句子是孩子听爸爸解释什么是千人糕和看到米糕后,心里进一步产生的疑向。第一句朗读时语气相对平和,第二句朗读时语气要相对强烈一些。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两个特别。第句中的特别是非常、十分的意思,读出重音,且语速稍慢,第二句中的特别在句中是与众不同的意思,可和第一一个 特别比较着读。

(3)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笑了,以及句中的语气词嘛。孩子为什么会笑?原来孩子尝了爸爸所说的千人糕后,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以前吃过的米糕而已,太普通了。嘛后面是感叹号,语气要上扬点儿。指导学生要把孩子不以为然的语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发现孩子和爸爸对千人糕的不同认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二、聚焦第三组对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1. 品读孩子的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抓住仔细想了想的确两个词语以及句子最后的感叹号,读出孩子恍然大悟后心服口服的语气。

2.从孩子前后态度的对比中产生新问题:米糕是怎么做成的?爸爸为什么把普通的米糕称为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具体的语境理解的确的意思,体会孩子的情感,引发对新问题的探究。

三、学习第二组对话(6-9自然段),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学生默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义。

(1)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①从标点符号引人:在第八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全部说出来。

②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想象一边说说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④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又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⑤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什么?

(2) 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①出示熬糖图片,指导学生现察: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②巩固、理解生字熬。理解熬指的是长时间地煮。

③出示甜菜、甘蔗图,认识两种植物。学生认读由生字菜和蔗拓展的词语菜地、菜市蔗糖、蔗农。

④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3)小结。

提问: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师生从制作工序、参与人员、辛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小结。

3. 品读句子: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②对照插图,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

4.指导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①引导学生想象爸爸说话时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②思考:块普普通通的米糕, 需要经过那么多人、那么复杂的劳动才能做成,在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时应该怎么读呢?学生先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运用提取主要信息、图文结合、边默读边思考、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千人糕来之不易。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具、甘、甜、菜、劳,圈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范写,提醒书写要点:

具:里面的三个短横距离均等,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甘:居于田字格的中央,左竖从左上向右下略微倾斜,右竖从右上向左下略微倾斜,形成一种开合呼应关系。

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

菜:艹的横要写得稍长一点儿,下面采的横要紧靠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劳: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点,支撑起整个字的间架。

3.学生自主完成其他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成果,针对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议和讲解再次书写。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书写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交流,自主练写,自主修正。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经过什多人的劳动。

2.引导学生了解一件普通衣服的由来。①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的图片。②借助图片,议一议:一件普通的衣服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3.小结:回家后,可以和大人一起说说制作衣服的劳动过程。让我们记住,这些劳动成果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珍惜这些劳动成果就是尊重这些了不起的劳动者的表现。

4.拓展延伸:我们生活中每一件物品都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例子(我们用的文具等),说一说这些物品要经过哪些劳动。

5.教师总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很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千人糕千人笔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设计意图】:由千人糕向生活中其他劳动成果延伸,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

25、梅花魂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梅花魂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墙角数枝梅为有暗香来。)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

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简略介绍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等等。想到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想一想: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4.师朗诵课文,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思考: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六、小结。

 童年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往事呢?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26、军神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军神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军神》选自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军神》讲述了刘伯承在接受右眼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指向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四年级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情的基础上,有为本册书第五学单元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作了铺垫。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由于他们四年级时已经有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品质的学习基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体会人物内心时直接谈到刘伯承的精神品质,因此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细化对文本的理解。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学情我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以读促吾法。通过反复指导学生读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学生不仅能领悟文章内容,还能增强语感,丰富积累,发展思维。在执教本课我让学生抓描写最能突出刘伯承是军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读,突出本课重点。

品词析句法。本课我引导学生抓住微微一笑、一声不吭等词让学生走进刘伯承的内心,突破难点。

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让学生凭借例子举一反三。《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本节课学生主要用一下方式来学习:

读中感悟法。本课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读等方式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找出关键词句,带着理解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

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自学时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勾画,在读的过程中留下思考的痕迹。

教学准备:ppt

教学目标:

认识沃、匪等字,会写衷,会读 土匪、绷带等词。

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能从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目标要有教学过程来实现,本课教学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看图导入、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板书:军神),什么样的人称的上是军神呢?

2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中的军神是谁对谁的称赞呢?(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称赞)

3这个词出自于那句话?

Ppt: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活动一: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2词语检查: 重庆 沃克 就诊 土匪 绷带 从容镇定 (指1名) 借助这些词语来回答一下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神的?

麻醉剂 一声不吭 由衷 堪称

借助这组词语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说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手术前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时一声不吭还清楚的数了沃克医生的刀数,沃克医生深感敬佩,所以称刘伯承为军神。)

3指导生字 衷 结构 上中下 关键笔 字意内心

品读重点、深入了解

让我们走进刘伯承的内心

1活动二: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刘伯承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

2交流汇报

①ppt: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齐读

.刘伯承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他在想什么?

(他心想,这位沃克医生可真不简单,居然看出了我的军人身份,他做过军医,是依据经验判断的,我就不和他争辩了吧!)

.带着体会读

抓住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他的神态是什么呢?(微微一笑)

本想隐瞒身份但被看穿了,一般人会怎么样?(害怕)

.刘伯承只是微微一笑,你有体会出他怎样的内心?(平静、从容、若无其事)

抓住神态我们也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

因为他不仅仅是军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有着杰出将领的那种从容的气度。

.齐读 (板书:从容镇定)

②ppt:病人平静的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他的内心又是怎么想的呢?

(为了革命事业,手术过程中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拓展:1916年24岁的刘伯承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框飞出,当场晕倒。

如此重的伤势还这么平静地拒绝使用麻醉剂。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齐读

③ppt: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这个句子集中描写了手术过程中刘伯承的表现,主要抓住的是刘伯承的动作描写。

.手术过程中他的表现怎样呢?

(紧紧抓住、青筋暴起、越来越使劲、居然抓破了)

.有没有关注到一个词一声不吭,无论怎么疼痛他都一声不吭。

当他紧紧抓住身下白床单时他一声不吭

当他手背青筋暴起时他一声不吭

当他汗如雨下时他一声不吭

当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时 他一声不吭

他一声不吭心想:

联系上下文体会。

上文中:沃克医生施行麻醉,刘伯承拒绝,手术中那种疼痛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刘伯承忍受住了居然还一声不吭。

下文:居然还一刀一刀的数刀数。

在这一声不吭的背后他可能在想什么?

(我一定要坚持住,我必须坚持)

同学们都有疼痛的经历,打一针和割一刀,手术中被割了整整72刀。

读出体会,读出你心目中的刘伯承。

你们的朗读展现出了一位怎样的刘伯承形象?(坚强)

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认识了一位刚毅从容的刘伯承,课文中的另一个人物沃克医生文中也有许多关于他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沃克医生他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作业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板书: 11、军神

语言 刘伯承 从容镇定 坚强

动作 沃克 ?

神态

27、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有朗读《绝句》,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描写春天的古诗:《春居》和《咏柳》。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绝句》。杜甫,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这首古诗是当年杜甫居住在四川成都草堂时写的。板书课题借机指导书写绝并组词。

二、初读《绝句》

1.自读古诗,字音读准。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一、二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 黄鹂 、白鹭、翠柳、青天)借机认识:鹂、鹭

1)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白、翠、青

3)你看到了怎样的春天?(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通过读感受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2.默读古诗三、四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雪、船)

1)哪里的雪?刚下的吗?借机指导书写岭

2)船开往哪里?东吴离杜甫所在地远吗?船出发了吗?借机指导书写泊

3.体会用词准确:千年、万里

出示图片,感受画面(出示课件)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感悟语言之美:含、泊、千秋、万里

2)感受韵律之美 ,再读诗句,体会雪山壮美,清新开阔的画面。

3)你还知道哪些诗句含有表示数量的词语?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有节奏朗读古诗

3.背诵:补充诗句。

五、了解绝句

出示杜甫另外一首绝句,简介古诗格式-----绝句。

六、作业

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色彩明丽,生机勃勃

壮美雪山,清新开阔

28、江南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江南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江南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景交互,融为一体,可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基础知识的易错点】

字音:郭(ɡuō)朝(cho)

字形:旗中右半部分不要去掉横撇。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江南的春天都有哪些美景?

【资料补充】南朝的历史 杜牧生平、作品

【语言文字训练点】

运用拟声词表现春雨、夏雨、秋雨的不同情态。

【可以进行的练笔训练点】

写一段话表现春天的美景。

【拓展读写】手抄报:春天的诗

【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

1.自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声律美,熟读成诵。

2.查找南朝的资料。

3.搜集杜牧的诗。

一、拓展积累,课前三分钟

小组古诗展示:背古诗优胜小组展示古诗背诵,计时三分钟能背过多少首。

二、激情创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画卷徐徐打开,把学生带进江南的春天。

师:画面中这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有山有水,人们依水而居,这是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三、小组合作检测交流,巩固前置性作业。

小组长已经将晨读时检查本组学生的生字词闯关情况在课前汇报给老师。

1. 检查朗读,读准字音:山郭 南朝

2.根据检查情况,指导学生准确读出读出节奏,欣赏诗歌的声律美: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指名生读 生齐读 男女生比赛读 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孩子感受到古诗的声律美。】

3.理解词义:指名生交流,师做简单提示,然后出示图片,给学生直观印象。

山郭:靠山的外城

酒旗:酒店外挂的旗子(相当于招牌)

四、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展示,深化前置性作业

师:欣赏一首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的意思,进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课件出示学习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在景物中蕴含了诗人什么感情?

【预设:烟雨由于学生没有体验,可能体会不出那种情态,老师适当点拨,用学生熟悉的雾景体会那种朦胧美,帮助学生理解】

先自学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

1.自读古诗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细细地读,静静地想,画出有关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你头脑中形成什么画面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

2.小组内交流。

3.小组交流展示。

【第一小组交流】

莺啼(唱歌),绿、红(绿树红花,万紫千红的景象),烟雨(春雨沙沙地下,又细又密,像烟似雾笼罩着大地)、轻柔的春风吹拂着万物。

【预设:对春风学生可能忽略,老师提醒。】

其他小组补充春天所到的地方:千里(整个江南大地)、水村山郭到处一片春光。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的心情如何?

指导学生朗读前两句,读出欢乐喜悦的感情,声调高昂,声音响亮。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师:除了红花绿树,还有什么?寺庙

多吗?你是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四百八十寺(虚数,指很多)

这是什么时候建了这么多寺庙?交流南朝资料

南朝存在的历史这样短,却建了这么多的寺庙,统治者把精力都放在烧香拜佛上,后两句会有什么感情?指导学生读出惋惜之情(声音低,语速稍慢)。

5.学生朗读诗歌,想象意境,体会感情:既有对春天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有对南朝的惋惜之情,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

6.这首诗既有美景又有惋惜之情,是谁这么有才?

交流杜牧的资料,指名生背诵出他的诗歌:《清明》、《山行》、《赤壁》

7.小练习:填上恰当的拟声词(先让学生举例什么是拟声词)

(1)春雨------地下,他让绿叶更肥,花儿更艳。

(2)夏天的雨-----得下,它冲刷着大地,涤荡了尘埃。

(3)秋雨------地下,它与红叶低语,和果儿亲吻。

【设计意图:通过填拟声词体会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进一步理解烟雨的情态】

8.赛诗会:有人说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是唐诗永恒的主题,其实春天也是唐诗中灿烂的篇章,歌咏春天的诗歌也有很多,你能背出哪一首?先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后小组间比赛。

【设计意图:学生在比赛中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激发起对诗歌的热爱】

五、布置前置性作业:

1.学会生字词。

2.预习课文5,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办手抄报《春天的诗》

29、荷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荷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挨挨挤挤等字词的意思。

3揣摩、理解精彩的语句,欣赏荷花的美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课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感受和花的美丽。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思维的发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冒、挨挨挤挤等字词。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荷花的视频以及图片;

3、制作微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咱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看完以后,说说你看到什么。(播放荷花图片制作的视频)

学生交流。

2、这节课我们学习《荷花》,板书课题。

二、巧攻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有疑问的字词。

2、出示生字,开火车比赛读,抽读。指导写字:蹈。

3、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随机指名带读。

(1)指导读音:蓬提示轻声,挨在挨挨挤挤中读一声,展示多音字组词。。

(2)理解词语:莲蓬,学生说说是什么,拖拽莲蓬的图片帮助理解。

(3)游戏巩固:色块遮盖合作点读,拖拽选择正确的读音。

三、品味美丽。

(一)体会词语,品味美丽

1、学习第2、3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荷叶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荷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边上。

学生交流。

师: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写出荷叶的什么?

学生交流。

师:什么叫挨挨挤挤?请通同学来摆一摆荷叶。

句子对比感受荷叶之多(板书:荷叶多)指名读,指导朗读。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会冒字的好处。

师:你能换个其他的词吗?学生交流。

播放冒字微课帮助理解。

师:想象假如你就是一朵白荷花,你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干什么呢?

3、品味荷花姿态美

作者描写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你最喜欢哪一种姿态的荷花?说出你的理由,并用朗读来赞美她吧。自由读。

(1)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2)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学生交流,学生比赛读,伴乐读,边读边用动作展示荷花的姿态。

学生根据描写选择正确的荷花图片,男生读,女生做动作。

学生填空背诵。

4、想象写话:还有哪些姿势的荷花?播放荷花视频,学生欣赏。

生写话,教师展示一部分进行评价。(板书荷花千姿百态)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出示句子)画家指的是谁?

生:大自然。

师:这满池的荷花色彩艳丽、形态各异,生机勃勃好似一幅活生生的画。(板书:活)

展示历代文人赞美荷花的诗句。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大家可以积累文章优美的语句,并配上美丽的图案。

2、也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荷花的诗句、美文,进一步了解荷花。

五、板书设计

荷花

荷叶 多

荷花 千姿百态

30、寒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寒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当堂背诵。

2.结合注释和声韵,理解诗词含义。

3.积累意象典故,辨析诗歌主题争议。

4.了解寒食节由来与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互助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回忆引入

回忆传统节日及习俗。

教师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热闹的春节,元宵节,吃饺子,赏花灯,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你都参加了什么呢?下面老师考考你,请你回忆一下,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呢?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回顾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其习俗。教师可以搜一些相应节日的图片,进行展示。)

节日习俗: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

2.回忆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背诵,一般会有学生背诵杜牧的《清明》,如果有学生背诵,就让全班齐背一遍,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提一下,然后全班背诵。

3.观看视频《清明节的由来》

通过观看视视频明确,清明节前两日还有一个寒食节,引入本诗《寒食》。

二、进入诗歌,整体感知。

听吟正音,明确读音。

教师展示吟诵声调谱,播放乐吟录音,学生听吟,明确字音。

提问:录音中有没有字的读音和你的认知不一样?

明确:有,斜,读xi。

教师补充介绍:斜在吟诵时要文读为xi,不读xi。因为斜古代是ɑ韵母,而不是ie韵母。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声情特征,这两个韵母的涵义也是不一样的。ɑ的开口度很大,有开放、开朗之意,如果变成ie,开口度变小了,就不再有开朗的意思了。因此,我们在吟诵的时候为了确保斜字声韵涵义的完整,把它的韵母恢复成古代的读音,读成xi。这个方法叫做叶(协)韵,就是把韵腹、韵尾,换成古音,使它读起来押韵。叶(xi)韵,又称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说的是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所以称作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反复读诵,熟悉内容。

结合吟诵符号谱,要求学生反复读诵,读出平仄,读对高低长短,熟悉内容。

(此环节可以分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指名读。)

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教师给出提示,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释义,描绘画面,全班分享。

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

2.求助工具书。

3.结合声韵理解:入短韵长,高是强调,长是延展。

明确:春天的长安城里到处柳絮飞舞,落红飘动。寒食节时,春风吹得皇城里的柳枝微微倾斜。傍晚,宫里忙着赏赐蜡烛,蜡烛燃烧的轻烟散入了王公贵戚之家。

31、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诗、村、童3个生字,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4.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5)指导读: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四、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村 童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2.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村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忙放纸鸢

早春

32、从军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从军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1.了解边塞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暗、雪山、孤城、穿、破等词的意思,理解诗意。

3.赏析诗中传神的动词,体会诗中的复杂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化学生对于边塞诗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中传神的动词,体会诗中的复杂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谈话引入,初识边塞诗。

课前播放边塞风光视频请同学们谈谈印象从而引出边塞诗。多媒体出示:以边塞风光和战争为题材的诗叫边塞诗。出自先秦,由隋代开始兴盛,到了唐朝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边塞诗也达到鼎盛,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李益,王昌龄。

师解说引出课题:

说到王昌龄,我们并不陌生,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据说早年他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虽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在边塞生活多年,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康震老师曾评价:王昌龄的边塞诗拥有所有边塞诗的特点。那么不妨把今天的学习当做我们了解边塞诗的一把钥匙,让我们一起走进《从军行》,走近边塞诗。(齐读课题)

二、品读诗句,感受其特点。

版块一:解诗题、说诗意。

1、解诗题。

师:其实这首诗的题目就有着鲜明的边塞诗特色。

从军是什么意思?(跟随军队,参军)而行则是古代乐府诗的体裁。比如:歌,引,曲,吟等都是这类体裁的诗歌。(多媒体出示:《塞下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游子吟》、《石灰吟》、《秋风引》)《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为描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它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诗意。

师:全诗没有一个生字,我觉得读正确、读流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对吗?

(1)自由读诗,要求读得正确、通顺。(节奏、韵律)

(2)反复诵读后讨论:诗读到这里,你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能不能结合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版块二、圈画地名,感受塞外风光。

边塞诗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大漠风光、塞外奇景,在这首诗当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你带着想象读诗,描述看到的画面。

生交流读诗想象到的画面,重点学习诗的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看的出来同学们的画面都跟地点有关,边塞诗当中的地点一向是解锁的重要突破口,现在请同学们圈出前两句中的地名。

(1)圈出地名,了解环境特点。(青海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2)这些地名都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塞外,远离故乡,辽阔荒凉,雄伟壮美)

(3)出示地图,补充背景 师通过PPT展示地图并解说:

看:这是青海湖,辽阔清澈,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祁连山;越过雪山,再往西,就是军事要塞玉门关。青海雪山玉门关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战斗的典型环境。

(4)紧扣孤城一词,感受环境恶劣。

孤城就是玉门关,它仅仅是一座孤零零的城吗?请同学们谈谈想法。

拓展阅读,印证孤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

出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在王之涣的诗中,孤城是那春风不度的苍凉辽阔之地。

出示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在岑参的诗中,孤城是那偏僻荒凉的戈壁和沙漠。

引读前两句:此时我们再读这两句,你的感受一定更加深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感受偏远荒凉)

玉门关是边塞诗当中一个非常常见的地名,为什么玉门关会收到如此多边塞诗人的偏爱呢?

生讨论

师出示地图并明确:这要从玉门关的地理位置说起。玉门关位于西北边陲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边塞关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开始其辉煌的外交生涯,都是从这儿出去的。在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玉门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诗中的青海地区,则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正是因为玉门关有着重要军事战略地位所以才会频频出现在边塞诗当中。

(5)想象补白,换位思考。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戍守在这样一座孤城之中的将士们会有怎样的心情?

(远离故土,内心孤单;感觉自己肩负重任,当努力建功立业;心情复杂,感觉战争一触即发,紧张,心情压抑。)这么多的情绪同时充斥在心中,五味杂陈,其实诗中有个字就是这种心情的投射?(暗)青海、长云、雪山这三个无关的景物因为一个暗字产生了联系,渲染了辽阔悲壮的氛围;古战场上戍边战士的艰苦与辛酸也在一个暗字当中展露无遗,好的动词就是这样传神又传情。

版块三、圈画动词,体会将士心情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从军行》之所以成为边塞诗的代表作,除了诗中雄伟壮阔的边塞风光之外,就是因为还化用了一些既传神又传情的动词。请再次默读这两句古诗,圈一圈你找到的动词,并结合诗意说说理由。

交流赏析望字体会孤独惆怅之情。

他们远远地望见了什么?站在这里,想望又望不到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以PPT图片对比形式出现:他们望见了玉门关的黄沙漫天,却望不见故园的袅袅炊烟;望见了风沙连天,望不见小桥流水;望见了敌人如林,望不见回家的希望......

战争遥遥无期,有家不能回,只能遥遥相望,这是何等的惆怅,引读前两句。

三 、领悟诗情,参透其精神。

诗歌后两句又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圈画动词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1.交流赏析穿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穿,先出示战国文字。明白穿字的意思。穿,原意指老鼠以牙齿在土穴中打孔,这里是指金甲被磨穿。

深入思考:金甲是金属铠甲(多媒体出图),有的重达60多斤,这样的金甲被穿破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呢?

全班交流:从百战体会到战争的频繁,从黄沙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从金甲感受战斗的惨烈。学生在想象画面当中逐渐明白:将士们长时间在沙漠里摸爬滚打,战斗非常艰苦,但将士们意志坚定,英勇顽强,丝毫没有退缩之心。他们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2、交流赏析破字

尽管金甲被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消磨,不仅没有被消磨,反而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引读: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破中感受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从终不还中感受战士们的决心之大。

引读: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追问溯源:为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让学生从国家、人民和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并最终明确英雄的概念:这才是为国为家为己,男儿血性,赤子之心!何为英雄本色?是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坚韧顽强;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不辞艰辛;是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超越平庸;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满腔壮志;是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不惧牺牲!带着这份无畏和豪迈,再读这首诗。

有这种豪情和壮志又何愁出师不捷呢?引导学生参读《从军行》的其五和其六。(多媒体出示其五和其六。)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四、触及文化,深化其影响。

1、介绍《从军行》的历史地位

王昌龄作为盛唐诗坛的著名诗人,流传下来的生平事迹很少,他的仕途履历也记录不详。但他的边塞诗《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从军行》也同样作为七绝圣手的代表作之一,被世代传唱。

播放《从军行》视频,学生欣赏。

2、深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诗穿越千年,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呢?

(1)出示资料: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唐朝时发展到了顶峰,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反映了那个时代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师:向往边塞、从军报国是流淌在大唐诗人血脉当中的一种基因。为什么唐朝这么多边塞诗而且都是昂扬的?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盛世大唐。(播放视频)

师总结:盛唐时期,无论整个边塞的局面还是形势我们都处在一种主动的态势,极度的文化自信,世界的中心,东方大国,万国来贺!在那个时期,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以诗解诗,体会豪情

出示诗句,教师引读

宁为百夫长的杨炯便有诗云生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意欲报国取龙城的王维亦有诗云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边塞诗人岑参以诗明志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

3、畅谈感悟,参透精神

读到这里,谁能谈谈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诗穿越千年,留存至今的?

预设1:将士们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激励着后人。

预设2:盛世大唐那种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强烈地感染着后人。

小结:在大浪淘沙的文化长河中,终能不朽的唯有精神,这首诗中充盈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昂扬的时代风貌,是它能穿越千年,传承至今的根本。

总结:唐代的边塞诗印证了那个时期边关将士的情感和心愿,不论是王瀚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是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或是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都充满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雄浑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学的《从军行》一诗亦是这样,它既是那个时代边塞诗的主旋律,穿越千年,它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

五、作业设计:

1、用今天的方法学习从军行【其五】【其六】

2、搜集和整理边塞诗,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戍边英雄的慷慨悲歌。

六、板书设计:

从军行

(边塞诗)

暗、望 边塞风光

穿、破 英雄气概

终不还

33、慈母情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慈母情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大海,深情而广阔,母爱是高山,高大而挺拔,母爱是阳光,明媚而温暖。我说课的题目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我解说的流程是:

一、 总览全局说教材

《慈母情深》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与一篇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都通过具体的事例,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二、依托要素定目标

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有两个:一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二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两个素养一个是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一个指向对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体悟,并学以致用。

依据单元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课的语文素养具体细化就是,一抓住母亲工作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不易,体会慈母情深,二是汲取作者的表达方式,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自我表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对课程标准、单元核心素养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的理解课文,体悟慈母情深。(难点)

3、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

三、立足课标说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我采用以情为经,以言为纬,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紧扣文本语言,引领学生入情、悟情、融情,走进文本,从情节的高空潜入语言的底部去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生中感悟慈母情深。

四、优化环节看流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一)揭示课题,激发深情。

首先让学生了解作家梁晓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因为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以前,与孩子的生活相距较远,出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接下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课题,质疑,慈母的情深在何处?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的重点词眼,领会看课题,抓文眼学习方法。

(二)整体感知,感悟深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品味深情。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中哪些场景让我鼻子一酸,让我们感受到慈母情深呢?请用笔恭恭敬敬地画下来,作简要批注。

2.在学生充分交流过程中,对以下句段进行重点指导感悟:

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B.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C.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D.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E、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析,对课题慈母情深的理解就水到渠成,然后让学生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课题,使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再一次产生共鸣。

(四)补白练笔,体验情深

创设写话情境,进行补白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心独白写到练习纸上,可以写自己的悔恨、自责、激动、也可以自己的决心和懂事此处的练笔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达到学语言,用语言之目的。

五、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有机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融在一起,紧扣课题中的慈母情深中的一个深字,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读写结合,适度拓展的方式,体会作者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34、传统节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传统节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传、统等 15 个生字,会写贴、街等 9 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 10 个词语。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课文。

3.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4.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节日呢?春节、端午、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每年都有

许多的节日,但各国家和地区的节日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吧。

节日源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一些流

传至今的节日习俗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都已经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的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有了很大

的发展,这为节日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逐渐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体育活动、享乐活动等,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有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初读课文

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认读指导:传、舟、赏是翘舌音;乞巧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乞在语流中的变调;巷、祭二字容易误读,可以借助拼音和词语大街小巷祭扫加以巩固。

(2)会写生字,并组词。

贴(贴花) 街(街上) 舟(小舟) 艾(艾草) 敬(敬爱)

转(转眼) 团(团结) 热(热爱) 闹(热闹)

(3)识字方法。

①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宵、饼可以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识记。

②利用熟字识记,贴、赏、宵、郎可以联系站、常、消、朗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祭、乞可以联系察、吃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

③生活识字,巷可借助地名识记,如南锣鼓巷,艾可结合物品识记,如艾灸。

(4)积累词语。

节日 春节 花灯 清明节 先人 龙舟 中秋 转眼 团圆 热闹

4. 初读感知:初读课文后,我大致了解了每个节日的风俗习惯。

随堂测验

1. 比一比,再组词。

街(街道) 团(团结) 扫(打扫) 传(传说) 赏(赏月) 乞(乞讨)

行(行走) 困(困难) 归(归来) 转(转动) 常(经常) 气(生气)

2.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窗花 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

乞巧 形容时间极短。

祭扫 剪纸的一种,多做窗户上的装饰。

登高 (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转眼 上到高处;重阳节登山叫登高。

团圆 (景象)繁盛活跃。

热闹 旧俗,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

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第 二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习俗,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

品读释疑

1.展示第一幅图。(出示课件:与春节相关的图片)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1)这句话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

预设:这句话介绍了春节时贴窗花,放鞭炮的习俗。

(2)过春节时,人们还会干些什么 ?

预设: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朗读指导: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时无比高兴的心情。

2.展示第二幅图。(出示课件:与元宵节相关的图片)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做些什么?

预设:看花灯、吃元宵。

(3)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街小巷的热闹场景,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散去。

朗读指导:以热情、愉悦的语气朗读描写人们过元宵节的句子,重读看花灯、人如潮等词语。

3.展示第三幅图。(出示课件:与清明节相关的图片)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清明节。

小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习惯在这天扫墓。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2)雨纷纷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雨纷纷 是环境描写,写出了一种凄风苦雨的天气,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氛围。

朗读指导:重读雨纷纷、祭扫等词语,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4.展示第四幅图。(出示课件:赛龙舟的图片)

过端午,赛龙舟,

粽香艾香满堂飘。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的习俗?

预设:人们正在赛龙舟。端午节。

(2)这天,人们除了赛龙舟,还会做些什么?

预设:吃粽子、插艾草菖蒲。

朗读指导:以热情和稍微紧张的语气读这部分内容,表现出人们过端午的热闹景象。

5.展示第五幅图。(出示课件:与七夕相关的图片)

七月七,来乞巧,

牛郎织女会鹊桥。

(1)这是什么传统节日?

预设:七夕。

(2)句中提到的美丽传说是什么?

预设: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是个美丽的传说,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体现了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

(3)这句话写了什么?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这句话写了七月七的民俗活动和相关传说。乞巧是中国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资料链接: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庭院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希望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些瓜果乞巧,各地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朗读指导:要读出因牛郎织女相会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6.展示第六幅图。(出示课件: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

过中秋,吃月饼,

十五圆月当空照。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中秋节。

(2)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

预设:赏月、吃月饼。

朗读指导:要读出一家人团圆时热闹、祥和的气氛。

7.展示第七幅图。(出示课件: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

重阳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1)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重阳节。

(2)为什么说重阳节,要敬老?

预设:因为重阳节在传承中发展,添加了敬老等内涵,重阳节时会举行许多尊老爱老活动。

资料链接:重阳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所以又称为重九节,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也称登高节。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敬老成为重阳节的一大主题。201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朗读指导:要读出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课文主旨

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平实,句式整齐,我们在诵读中可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学习本课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积累了语言,并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课后作业

1.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2. 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写一写。

3. 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35、敕勒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敕勒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阴、似等六个生字,正确地书写苍、茫二字,借助生活经验,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含义。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4.感受到草原天野辽阔、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象,体会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了解背景

1.谈话引入

孩子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别美的景物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交流家乡的景色。)

2.背景介绍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她的家乡,你看,她来了......

(勒勒出场,介绍自己的民族、家乡。)

3.相机识字

根据字理理解阴字,并学会用阴组词。

(1)通过勒勒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她的家乡在阴山脚下。

(出示词语阴山及阴山图)

(2)原来勒勒的家乡有一座山叫作阴山,和老师读阴山。

4.创设情境

勒勒介绍自己的生活场景,并歌唱《敕勒歌》,邀请同学们进行比试。

5.板书课题

那咱们就来学一学来自勒勒家乡的这首民歌《敕勒歌》。(相机板书课题。)一起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齐读《敕勒歌》。

过渡:这首敕勒族民歌呀,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是一首北朝民歌。

二、读课文,正字音

1.自由读文

师:那现在咱们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还不熟悉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

师:读好了吗? 要是读好了,咱们读给同桌听一听,他读得好,请你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有不准确的地方你就当当小老师帮他纠正一下。

3.指生读诗歌,请同学评价、正字音,注意似和见的读音。

4.齐读诗歌。

三、想象与理解,随文识字

1.朗读、理解诗歌第一句。

(1)认识穹庐。

民歌不仅听起来好听,同学们读起来也很美。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阴山脚下了,想不想去看看勒勒的家?

(出示穹庐图片及文字。)

(2)感知穹庐。

(出示穹庐内部图。)

(3)理解大意

从穹庐里走出来,看看这美丽的敕勒川吧!一抬头,这头顶的天空也是大大的,无边无际,把下面辽阔的草原都罩起来了,这就叫做笼罩。所以《敕勒歌》里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一起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4)指导朗读

师:这里说天似穹庐,你有办法记住似字吗?它是什么意思呢?似就是好像。

师:天空好像穹庐一样,把什么笼盖在下面了呢?大草原。所以四野也就是这一片辽阔的草原。你能用野组词吗?

师:是呀,这一片原野上也许就开满了野花和野草呢,谁能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生评价,再读)

师:穹庐是敕勒族的小家,这一片辽阔的草原就是他们的大家。

师:如此热爱家乡的民族,难怪可以写下这样的诗句,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朗读、理解诗歌第二句。

(1)理解诗歌第二句。

师:敕勒川还有更美的风景,你在诗歌中能找到吗?

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风景,你觉得美不美?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描述高远的天空、辽阔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

(相机板书:简单勾勒天空、草原上的景象。)

(2)朗读体味诗歌第二句。

过渡:听了你们的描述,这敕勒川仿佛变得更美了。同学们,站起来吧,想象着自己就站在这敕勒川上,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四方原野苍苍茫茫,一眼望不到边,风儿轻轻地吹过,草原上牧草丰茂、牛羊成群,这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过渡:敕勒族人民在草原上悠闲地放牧,自由地奔跑,看到如此美丽的家乡,他们忍不住感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诵读诗歌,配图感知

1.诵读诗歌

师:这真是太美了,让人一下子就沉醉其中,咱们让声音再慢一些、长一些,仿佛随着草原上的风越飘越远,师范读《敕勒歌》,指名生读,生评价,齐读。

2.背诵诗歌

(出示诗歌填空。)

师:多么感谢勒勒,让我们见到了这么美丽的敕勒川,咱们闭上眼睛,把这首《敕勒歌》美美地送给勒勒吧,我猜她一定听得到。

根据提示背诵《敕勒歌》。

3.为诗歌配图

师:这《敕勒歌》让所有人的眼前都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现在,咱们坐下来,拿出课桌上的画纸,把你们脑海中的敕勒川画在画纸上,留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配图,师巡视、评价。

过渡:老师知道,几分钟的时间不足以让你们把敕勒川的美景全都画下来,没关系,你听听勒勒怎么说。

五、书写生字,完成学习单

过渡语:你们想去吗? 咱们就把手中的那张画纸当作礼物送给勒勒吧,想要完成这个礼物,咱们还有一个任务哦,那就是学会本课的生字。

1.学写野茫二字。

(1)师: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咱们要学会三看: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关键笔画。

指生观察汇报。

(2)茫字需要注意哪些?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观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优秀学生作品,生评价。

六、感受草原风光结束课堂

相关内容
  •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57条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57条

    1、相片是记录时光的使者,可以让精神独自穿越时空。记录一个瞬间,留到未来相对一笑。2、生活的调料:酸、甜、苦、辣、咸,这地球人都知道。3、喜欢用相片记录生活,把过去美好时光凝固。4、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

  • 记录旅行的美好的句子54条
    记录旅行的美好的句子54条

    1、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做出决定并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就已经完成了。2、旅行是消除仇恨和无知的最好方法。3、旧时光它是个美人让人怎么恨得起来。4、努力戒掉一切不必要的依赖和玻璃心。5、

  • 记录宝贝第一次游泳的句子224句
    记录宝贝第一次游泳的句子224句

    1、宝贝今天出院后第一次洗澡游泳,入水不仅没有哭,适应之后游的很欢腾呢2、第一次宝贝游泳是六七个月的时候,进了水池吓得哇哇大哭,这是第二次,三岁了,努力克服心理障碍,很棒!3、今天宝贝游泳第一次游大缸,隔了一个月没游,刚开

  •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238句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238句

    1、没有整洁的外表,根本没人会去在意你美好的内心,这就是现实。2、我不清楚我还能迎来几多日出?几多日落?我只希望生活美好如初,温暖常在。3、生活中的痛苦,会除的人是快乐的;生活中的快乐,会乘的人是幸福的!4、大家都是会遇上

  • 记录童年成长的句子172句
    记录童年成长的句子172句

    1、我不孤独,因为我有青春做伴,我会把握好青春,把握好自己。明天是一个明媚的日子,童年,我的朋友,再见了!2、在这世界美好,祖国繁荣,社会安定,气象万千的岁月中,原天下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渡过一个美好的童年,都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 听课记录《母鸡》(人教四年级上册)
    听课记录《母鸡》(人教四年级上册)

    课前准备 调控,请做好 有老师听课,最起码要表示尊重,有礼貌 可以打开课本自己看看 *学生开始安静,看书 唱歌 上课 8:45 一、复习导入,初读课文 1.学习了《猫》,这只猫及古怪又可爱今

  • 听课随想——教师的成长之评课
    听课随想——教师的成长之评课

    1、先解决常规教学的问题,教师如果常规教学都做不好,不可能驾驭网络课堂。 2、就教师的教学设计每个环节精评;最后整体反思教学设计有哪些不足;而后改进; 3、循环2中的方式直到满意; 4、有了教学实践,学习理论、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 5、循环2、3、4; 评课,首先要认识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是老师的个性发展问题,不一定存在太多的模式与规范。如何评一节课,我觉得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这节课的技术性,老师是如何通过技术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对本课的重、难点是如何通过技术来分解与突破,而运用的这个技术是否最佳

  • 神州谣有哪些佳句
    神州谣有哪些佳句

    1、神州谣有哪些佳句 神州谣有哪些佳句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海峡、民族、奋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3、通过自主

  • 神州谣新鲜句子有哪些
    神州谣新鲜句子有哪些

    1、神州谣新鲜句子有哪些 神州谣新鲜句子有哪些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海峡、民族、奋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3、

  • 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1、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设计说明本文是一首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歌谣,气势恢宏,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美、风景如画。因此,本设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