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4-02-17 19:40:04
文章: 分享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黑和土地》是苏金伞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选入了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土改,农民得到自己的土地后无边的幸福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对土地的挚爱情感。

这首诗感情丰沛,初读诗歌,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关键是怎么表达的是教学的重难点。

开篇的前三节将镜头定格在获得土地的农民身上。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就是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只要就,这个关联词本身就带着迫切性,将农民得到土地后兴奋的状态和十足的干劲展现出来。生命前面加了一个修饰词整个,强调了毫不保留,倾其所有,不留余力。投入有放进去,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意思,投入和整个相互照应。然而这还是比较抽象的叙述,作者接下来马上用相同的句式做了一个比喻:活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我们来看看这个复句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像鹅钻进水里

像旱天的鹅钻进水里

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钻进水里

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旱天的体现对土地的渴求,作者认为还不够具体,又加了连头带尾巴的修饰词,对应了整个生命,描绘了钻进的形态,是彻头彻尾地投入,投入的动作就好像旱天的鹅钻进水里,钻字很生动,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的,那种投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感情为虚,最是难写,作者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这样一层层的修饰叠加,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重获土地的兴奋、激动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

接着连用两个恨不得夸张的手法,倍显农民获得珍贵的土地后那种喜悦和珍视的感情。恨不得是巴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的意思。农民急切希望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先也体现了迫不及待。

随后镜头由全景切至特写,聚焦农民三黑。

三黑是中国农民的代表,有着土地之子的名字三黑。为什么叫三黑?可能黑是中国农民的显著特点吧,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接受太阳炙热的吻,黑成了农民的标志颜色。

三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翻着土地是常式句,而作者单独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拎出来,改常式句为变式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相同的句式,再一次强调了三黑翻土的细致认真,不放过任何一寸土地。这样的表达让我想到了最近很流行的民谣歌手宋冬野的《安和桥》的歌词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从什么到什么这种空间上延伸铺展,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每一寸土地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运用复沓的句子,重章叠唱,读起来很顺口,有节奏感。每一寸每一块都细细打碎体现了三黑的用心,因为爱,所有才细致入微。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土地顺、平、黑的特点。这是在写土地的形。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写的是土地的质感。作者通过把土地比作每日带给自己最放松体验的床,表达了对土地的珍视、热爱。三黑 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按照叙述的逻辑,应该是三黑自己睡上,结果是叫麦籽儿睡上,说明三黑把最好的、最舒服的都留给了麦籽儿,读到这儿,学生说感觉土地是三黑的儿子,得到悉心的照料。

土地是非常神奇的,是孕育生命的温床,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麦籽儿快乐生长的过程,也写出了土地的肥沃,同时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土地的好。这是农民三黑的想象,充满了期待丰收的喜悦。

4-8小节写三黑翻地、耙地的过程,9-15节写三黑劳作累了,田间歇息的所见、所思。他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为什么是白霎霎,而不是白花花呢?白霎霎和后文的痒抓抓都是方言词汇,苏金伞将口语入诗,却无口语的俚俗,有的是朴素自然,如泥土的气息。字典上霎霎是拟声词,多形容风雨声。故白霎霎比白花花好,不仅写出了白,还写出了风吹荞麦花发出的声响。一个霎霎打破了诗歌的寂静,想象三黑坐在田埂上休息,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风吹着成片的荞麦花,发出霎霎的声响,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荞麦花的声音只是前奏曲,蝈蝈儿的声音则是嘹亮的音符。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用了通感的修辞,将听觉和触觉相互交错,突破语言的局限,充满了审美的情绪。

由蝈蝈儿的叫声勾起了三黑童年的回忆,控诉了旧社会地主欺压农民的罪恶。紧接着由蝈蝈儿的叫声引出今昔对比,强调了蝈蝈儿是在自己地里叫,凸显时代变革带给农民生活上的变化,引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因为土地是自己的,所以农民劳动积极性倍增。

最后一节紧承上文对未来的憧憬,翻身的人儿又重新回到了农民的群体,呼应了开头。心里真甜笑嘻嘻连嘴都合不上已经是喜不胜喜,喜上眉梢,这还不够,还写了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 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三黑和土地》也具备了这四个要素。作者对土地、农民的深厚感情注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每个字都是农民口中的语言,习闻常见的事物,然而却是美妙的诗行,动人的吟唱。诗歌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多角度来体现情感,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复沓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呈现了形、声、色交汇的立体画面。

中学生正处在读诗、写诗的年龄,通过读《三黑和土地》,不仅仅感受作者对农民、土地的热爱之情,还要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出立体的诗歌。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捕捉诗意,用耳朵去倾听诗意,用鼻子去品尝诗味,写出诗歌的温度。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要让零零后的都市学生通过读诗切实体会到对土地的情感,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乡土情结的相关资料。

乡土文学发轫于《诗经》中的乡土诗歌,给学生补充农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七月》,了解劳动者一年四季的劳动场景,感受充满泥土血汗气的语言。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2、青蛙写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青蛙写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青蛙写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先生的一首儿童诗,轻松、活泼,充满着童真童趣。诗中有雨点儿、青蛙、蝌蚪、水泡、荷叶、水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荷塘夏雨的美丽图画。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这美丽的景物用青蛙的歌唱串联起来了:青蛙的鸣唱,那是他在朗诵自己的诗歌!小蝌蚪、小水泡、小水珠,纷纷前来帮忙,给他的诗歌加上标点符号,多么有爱的情景啊!这一切,在诗人的笔下,全部活起来了!

当然,这首小诗选进教材,就不再仅仅是一首小诗了,它还承载着带孩子朗读、识字、认识标点的功能,当然,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在读诗赏诗的美好氛围里无痕进行。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感受诗歌带来的快乐,一边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点、要、过、给、当、串、们、以、成等11个生字,会写下、个、雨、们4个生字,认识秃宝盖和四点底这两个偏旁。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认识逗号和句号。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号。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朗读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小小游泳家, 说起话来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 大了有脚没尾巴。

青蛙不仅会游泳,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青蛙写诗》。

2.自由朗读:请大家自由把课文朗读三遍,不会认的字,要想办法解决。

3. 同桌互听:请大家把课文读给同桌听一听。发现同桌朗读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帮同桌指出。

4.指名朗读: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生评议。

5.开火车读:每个小组读一小节,开火车接力朗读全文。

6.合作朗读:学生读红色部分(引号内部分),老师读蓝色部分(引号外部分)。

7.比赛朗读:全班分小组比赛朗读,老师评议。

8.尝试背诵:出示镂空课文,让学生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认识生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可谓一箭多雕。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文朗读,一共有六次朗读、一次背诵。这个环节完成下来,学生便于课文亲密接触了10余次。所以,当学生看见镂空的课文时,轻而易举地就能背诵出来了。】

二、圈画词语

1.认读词语:师出示本课新词,请学生认读。

青蛙 写诗 雨点 游过来

一串 我们 可以

淅沥沥 沙啦啦 池塘 荷叶

小蝌蚪 水泡泡 小水珠

逗号 句号 省略号

2.圈画词语: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在文中一一圈画出新词。

3.同桌检查:

(1)按照顺序检查同桌认读。

(2)打乱顺序检查同桌认读。

4.齐读词语:

(1)全班齐读词语。

(2)分小组开火车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从课文朗读,到词语认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课文朗读,是整体认知,比较模糊;词语认读,则是局部感知,渐趋精细。词语认读,是从课文朗读到生字学习的桥梁。将词语从课文的整体环境中抽离出来,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又没有完全脱离语言环境,依然能给学生一点提示,学生认读起来不会感到特别困难。词语认读,也是在为后面的生字学习做铺垫。】

三、认读生字

1.自由认读:课文大家会背了,词语大家会读了,那么,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大家会认吗?

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学生自由认读、组词。

2.同桌互认:请你把生字认给同桌听一听。如果你的同桌认字出错,请你帮帮他(她)。

3.指名认读:

(1)谁能大声读给大家听一听?

(2)这些生字分别组了词语,谁来读一读?

4.扩展理解:

(1)出示:一串( )。

指名说。

除了一串水珠,还可以说一串什么?

(2)出示:青蛙的诗写( )了。

指名说。

除了写成了,还可以怎么说?

5.认识偏旁:在这些生字中,大家看看两个红色的字,分别读什么?这两个字中,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偏旁:秃宝盖、四点底。

请大家跟我说:秃宝盖、四点底。

秃宝盖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偏旁很像呀?

四点底是火字变化而来的,一共四笔。第一点朝左,另外三点朝右。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由句到词,由词到字,渐渐聚焦。在课文朗读、词语认读过程中,学生已经跟生字反复见面多次。现在将生字从语言环境中剥离出来,加以强化。在学生独立认读的基础上,同桌互查,有助于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认字之后,通过扩词、填空练习,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认读、识记。将生字的音、形、义三位一体地整体输入学生大脑,是保证识字效果的最佳措施。】

四、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我们把课文再次齐读一遍!

2.感受情趣:

(1)小朋友们,我们现在还可以看见青蛙吗?为什么呀?

(青蛙一般生活在夏天。)

(2)夏天里,大家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出示夏天图片,帮助学生打开感觉记忆,引导学生说说夏天的炎热。

(3)炎热难耐,大家最渴望的是什么?

(4)你听,雨真的来了!淅沥沥,沙啦啦,淅沥沥,沙啦啦你的心情怎么样?小青蛙的心情怎么样?

(5)小青蛙一高兴呀,就忍不住写了一首诗,快把他写的诗找出来读一读吧!

(6)来,小青蛙们,请你把自己写的诗朗诵给大家听一听吧!

3.认识标点

(1)同学们,这是青蛙经过修改后的诗。你们见过青蛙刚写出来的诗吗?

(2)哈哈,我可是见过!你们瞧,这就是青蛙最早的诗

(3)小朋友们,谁来读一读青蛙最早的诗?

(4)你们为什么读出来的不一样呀?(青蛙没有使用标点符号。)

(5)可是,青蛙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呀,怎么办呢?

(6)感谢热心的小蝌蚪、小水泡、小水珠!是他们帮助青蛙解决了大难题!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谢谢他们的帮助吧!

(7)小朋友们,小蝌蚪当句号可以吗?小水泡当省略号可以吗?小水珠当逗号可以吗?为什么呢?

4.模仿创作

(1)小诗人可不只是小青蛙呢!小狗也写了一首诗,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小狗的诗是什么样的?

(2)小鸽子也写了一首诗!鸽子的诗是什么样的?

(3)小花猫也写了一首诗!

(4)小朋友们,你们读懂他们的诗了吗?他们想说什么呀?

(5)小朋友也写了一首诗,你们猜,小朋友的诗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出示: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花园里,

花儿乐得张嘴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池塘里,

鱼儿乐得摇尾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田野里,

苗儿乐得向上拔。

(6)下雨了,下雨了,大诗人也写了很多诗!我们来读一读吧!

出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重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青蛙的喜悦,并通过朗读青蛙的诗,来表达出这种喜悦。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标点的重要,我们使用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技巧:拿出青蛙最早的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发现,缺少标点的诗很难读,很难准确表达意思,从而认识到标点的重要性。接下来,在老师的一组问题引导下,学生主动发现热心助人的小蝌蚪、小水泡、小水珠为什么分别选择做逗号、句号、省略号,这样,就将标点符号的特点与具体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教学效果会很好。最后的模仿创作,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更是一种语言的运用与积累。】

五、写字教学

1.教师示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写四个字。请大家看老师书写。

下:第一笔横,从左上格中间起笔,长横,略微向上倾斜,写到右上格中间,顿笔收笔。第二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垂露竖。第三笔点,从田字格中心点靠上一点起笔,向右下格点出,收笔。

个:第一笔撇和第二笔捺起笔都在竖中线上,撇捺要写得舒展,超过横中线。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垂露竖。

雨:第一笔短横,要看好起笔的位置;第二笔短竖,第三笔横折钩,横略微上扬,折画比第二笔短竖稍长;第四笔竖,在竖中线上;后面四点分布要均匀。

们:单人旁在左边两格,略靠近竖中线;门的起笔点在竖中线上,竖在竖中线左边一点,横折钩的横不要太长,整个门要写成长方形。

2.学生书写:每个字在田字格中描红两遍、临写一遍。

3.展示评议:挑选有代表性的书写在投影上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4.学生书写:每个字在田字本上各写两遍。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重在落实。在低年级,教师的示范必不可少,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对自己的书写基本功要有很高要求。教师的示范要规范、到位、耐看,给学生最直观的指导。老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不要面面俱到。学生的书写实践要给出充分的时间,点评也要抓住要害,有针对性。提出的改进意见,要能得到落实。讲评中要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进步,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3、比尾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比尾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要求:

1.简要分析文本特点

2.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1. 文本解读:本文是一首简短而精悍的儿歌,采用三问三答的排比手法,进行了两组问答,共展示了六种不同的尾巴,同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词简洁,抓住了六种动物独有的特征。儿歌韵味十足、朗朗上口,使学生在学习中便于记忆。

2. 教学设计

A、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能力:认识尾、猴、鼠等12个生字,会写比、巴等4个生字,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悉排比句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及热爱动物的美德。

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找出课文中不同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并能理解长、短、弯、扁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用长、短、弯、扁来形容的物品。

C、教学工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在动物园里,你们都见到了哪些动物?

生1:猴子。

师:好,猴子。你见到猴子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吗?

生1:长长的。

师:嗯,长长的。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2:老虎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3:大象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师:嗯,同学们都很棒!尾巴长长的动物已经找出来好多了。那有没有尾巴不一样的动物呢?

师:看来同学们一时想不出来。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找一找尾巴不同的动物。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页《比尾巴》。

导入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提问解惑的谈话方式导入,可以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

1.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 指导字音:比、扁、弯、鼠、伞、孔。

3.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找出课文不同形状的尾巴,并把相应的动物对上号:长-猴子,短-兔子,像把伞-松鼠,弯-公鸡,扁-鸭子,最好看-孔雀。

4. 全班齐读。

(三)析读: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句子中说哪种动物的尾巴像一把伞?(松鼠)

2. 伞是怎么样的?(展示伞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为什么要用好像这个词?(因为松鼠的尾巴不是真正的伞)

公鸡的尾巴弯

1.弯是怎么样的?(在黑板上划出弧形展示弯的形状)

2.公鸡除了尾巴弯还有什么特点?(会打鸣、有鸡冠)

3.请同学们说说公鸡与母鸡的区别。(公鸡会打鸣,母鸡会下蛋)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 孔雀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展示孔雀多张图片,尤其是开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最是什么意思?(第一,没有能超过它的。)

3. 为什么要用最字?(显示孔雀尾巴好看的程度)

(四)品读:

1.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同尾巴的特点,同桌之间交流,总结出生活中其他具有这些特点的物品。

2.课件出示:

板凳( ),方凳( ),香蕉( ),饼干( )

竹竿( ),筷子( ),月亮( ),扁担( )

(五)小结:

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同学们下次再去动物园的话可以多观察一下这些动物的尾巴。好,我们大家现在最后朗读一下课文,在朗读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全班齐读课文)

(六)作业:

学科内:1.识字写字:将今天新学的生字(带拼音)抄写5遍。

2.阅读培养:熟读课文3遍。

3.口语交际:将文中6种动物的尾巴,描述给爸爸妈妈。

学科外:与爸爸妈妈一起观看科教栏目的《动物世界》,探讨里面动物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4、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和神话有关。谁来说说你对神话的了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和另外三篇不同,是一则文言文。

二、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练习写字。

(出示自学提示)

1.师:请大家读自读提示,按要求学习。

提示: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师:课文读的这么熟练,把单字挑出来你还能读准么?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生字曰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日和曰的区别,曰字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3.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恰当的停顿。

(1)师:文言文要读好停顿,才能读出韵味来。仔细听桑老师读,你再试着模仿读一读。

(2)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重点强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停顿。

(3)再来练习读文,指名读,男女赛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故事。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结合刚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么?

5.朗读并背诵课文。

(1)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2)自由背诵课文.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1.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篇文言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

2.师讲述: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却不料发生意外,溺水而亡。但她不屈服与命运,化为了一只精卫鸟。我们再来看插图。

3.指导看插图:观察精卫的外形、动作、神态,说说此刻精卫眼中的东海是怎样的?(波浪滔天、十分凶险等)

4.面对波浪滔天,凶险的环境,精卫是怎么做的?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式: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 。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 。

面对 ,精卫 。

学生根据句式汇报想象。

师:文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引导:衔西山之木石只坚持了一天吗?(抓住常衔,想象精卫填海的时间漫长、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板书:不屈不挠

五、拓展阅读(《学习巩固》13课《夸父逐日》)

1.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特征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开《学习巩固》42页,结合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思考:1.你觉得哪些地方神奇?2.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推荐阅读《山海经》。

5、搭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搭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01 教材解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0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习并掌握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然后,细读课文,把握主旨,借助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把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指导和运用贯穿始终。

0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分组合作,研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04 重点难点

难点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一。

2课时

第一课时

05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提高阅读速度。

06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师:(课件出示走搭石图片)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转凉,我们会看到图片上的景象,小溪里有一排排石头,人们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搭石。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刘章一起走进他的家乡,去看看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搭石。(板书课题:搭石)

2.作者简介。

刘章,生于1939年,河北省兴隆县人。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誉为农民诗人。著有诗集《燕山春》《南国行》《北山恋》等。

二、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

(2)集中注意力,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

2.检测阅读效果。

(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

(2)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①什么是搭石?

②家乡的人们什么时候摆搭石?

3.交流阅读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读得快,但理解得不够准确;有的同学虽然读得慢,但是理解得准确;有的同学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还有的同学读得慢,理解得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就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进行交流。

(1)交流自己的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是否有回读现象,哪些地方出现了回读,为什么会出现回读,如何集中注意力等。

(2)请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

(3)教师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建议:阅读时要让自己尽可能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难理解的句子,不要回读,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眼睛注视课文;通句通行地读,不要逐字逐句地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出示填空:

3.合作探讨,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什么是搭石。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07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8 重点难点

重点

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难点

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9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搭石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学生齐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第2~4自然段。

1.在作者心目中,搭石除了可以用来过河,还是什么?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去感受吧。

3.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把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动词圈出来。(放、找、搭、踏)

(2)老人来回踏搭石的时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得试试这块搭石稳不稳,不然别人走的时候就可能掉进水里了。)

(3)从老人摆搭石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他人着想)

(4)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

4.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文中的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

(3)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感受这如诗如画一般的美景。

5.品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人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2)如果人们都不互相礼让,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可能会出现争吵、甚至有人掉进水中。)

(3)你们平时生活中有出现过互相礼让的情况吗?

(4)年轻人是怎样背老人过河的呢?(俯下身子)这说明了这儿的人们对老人非常尊敬。

(5)老人过河后,可能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呢?年轻人又会怎样回答呢?

(老人可能会对年轻人说:谢谢你,小伙子。年轻人可能会回答:不用客气,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6)试想一下,如果有小孩子来过河,这里的年轻人会怎么做?

(弯下腰来把小孩子抱在怀里过河。)

(7)你认为背老人过河是理所当然的事吗?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属于理所当然的事呢?

(8)一块块普通的搭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第2~4自然段,感受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如何理解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一排排搭石,象征着乡亲们一颗颗淳朴、善良的心,是传递乡亲们情感的纽带,更是乡亲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三、课堂小结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刻温暖着我们。请同学们睁大自己的火眼金睛,找找身边的美。

10 板书梳理

搭 石

联结情感(联结小路)无私奉献(淳朴善良)

6、穷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穷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7、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桥》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中国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小小说。学生此前接触的大量的记叙文(记实文)。相对于记实文,虚构性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来源于真实生活,是对真实生活进行了文学加工。

抒情性是这篇小说显著的文学特点。这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坚决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读者备受感动。体验式阅读,既是对作品文学性的整体感知,也是在夯实革命传统教育。

作品篇幅尽管短小,但是一篇典型的小说,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物形象生动,为了村民顺利逃生,主人公老汉最后牺牲了自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塑造了老汉伟大的形象;大量环境描写既渲染气氛,又推动情节发展;情节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局出人意料。小说的结尾揭示人物关系。让我们对之前父子临死前互相推让的动作恍然大悟,原来老汉揪出来的年轻人是自己的儿子啊,这一揪一推,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情深,也烘托了老汉高尚的品质。

学情分析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本单元第一篇小说就是《桥》,学生平时会读一些儿童小说,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的把握不难,但是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了解不多。对小说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不了解。所以预计学生阅读本文时,在感悟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会面临困难。因此将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呢?是让学生去一个个地体会欣赏什么是情节?什么是环境?什么是人物形象吗?这样的教学,难免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探究性。我们能否换个思路,先让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创设情境,跟着作者来一次构思创作之旅呢?在构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安排的环境、人物、情节,对于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构思的过程,学生在以后读小说的过程中,就能更加自觉地关注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桥》这篇小说,感受老汉的形象。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流程】

一、引入小说,明确学习目标

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小说《桥》,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读懂《桥》这篇小说,并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二、讲述故事,形成差异化认识

怎么读懂这篇小说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高老头),你会用什么词形容这个老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也有个老汉(板书),他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三、对比故事,迅速读懂小说

1.读懂作品主题。

对照课前故事里那个吝啬的老头,这篇文章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舍己为人。舍的是谁?为的又是谁呢?让我们通过生词和难读的句子,来回顾一下课文,再回答这个问题。

2.学习生字词,理清人物,解释中心词。

3. 借助生字词,再次熟悉作品内容。

小说通过什么事来体现老汉的舍己为人呢?学生汇报。

四、代入阅读,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1.设身处地读小说。

假设自己是文中的儿子,老汉是你的父亲。师生合作读片段。

2.情感渲染,你能理解你的父亲吗?

五、评价故事内容、铺垫虚构

你觉得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吗?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小结: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为了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中心,我们需要在真实的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或是调整。这就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

六、换位阅读 ,体验虚构,发现小说三要素

假设你就是那时候的作者,你是怎么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一步步上进行虚构,添加,来烘托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呢?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进行1-3处添加,把关键词大大地写在卡片上,并在小组学习单上写清楚添加的理由。

1.添加环境描写。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为后文做铺垫。

(2)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环节1: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洪水?

环节2:作者正是用环境描写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朗读感受。

小结:洪水越来越凶猛,水位越来越高。这些就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虚构。

2.添加老汉的儿子。

环节1:采访学生:既然描写老汉就能体现他的精神,为什么还要描写儿子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添加了儿子,烘托了老汉的高大形象,升华主题。

环节2:读课文片段: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前因)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后果)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小结:本来洪水已经让人心惊胆战了,老汉与儿子之间的冲突又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3.添加老太太。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采访学生:本来老汉的故事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在结尾添加了一个老太太?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作者在之前设置悬念,让结局出人意料,让情节更加曲折。

4.其他添加。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小结。优秀的小说家就好像一个魔术师,通过添加环境、人物等,用本来平淡无奇的素材,将情节安排地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生动的情节又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凸显主题。

七、强化认知,推荐阅读

1.学生谈收获。

2.推荐阅读。

8、纸的发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纸的发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文章介绍了从古到今记录事件的方法的演变及造纸术的发展。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通过查找资料、网络搜寻、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获得和纸有关的知识。体会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纸的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2.查找纸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纸的家族吗?来说一说吧!(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纸)

2.出示资料袋纸的家族。读一读,认一认。

3.揭示课题。

师: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书籍、公文有了数字化形式,纸用得越来越少了。你知道最初的纸是什么样的吗?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是谁发明的纸?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纸的发明》,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纸。在新课开始,通过交流熟悉的纸,从而激起学生对纸的起源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认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造纸术伟大 记录 一册保存 大约 经验

阿拉伯 欧洲社会 创造 携带 制造 蔡伦

积累 朝鲜

(2)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读音。

术读sh;洲社创是翘舌音;册蔡是平舌音;读准多音字累鲜,用不同读音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录:上下结构,下半部分不是水,而是氺,最后一笔是捺。

洲: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意思是水中的陆地。

社:部首是礻,不是衤。

(4)学生练写生字各一遍。

3.指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与同伴说一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任务。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从中年级开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本环节的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并给出学习方法的提示,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识字,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里具体讲到了纸的发明?其他段落讲了什么?

2.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级汇报。

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2自然段:讲造纸术出现以前,人们是怎样记录文字的。

第3自然段:讲了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但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第4自然段:讲了东汉时期蔡伦造纸,并且传承到了现在。

第5自然段:讲了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词组,想一想:在每一个时间段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1,照样子抓住关键字词填一填。

4.交流:

早在几千年前:还没有发明纸,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木块、竹片上,后来又写在丝帛上。

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东汉时代:蔡伦造纸。

后来:传到全世界。

设计意图: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变化,了解纸的发明过程,为深入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伟大贡献体会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作用。

2.师:同学们,请你关注这句话中的词语之一,你想到了什么?对,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出示资料,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3.小结:是呀,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各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词语之一,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产生了探究造纸历程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和造纸术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造纸术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认读词语。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对世界文明有着伟大贡献。那么,这个可以让我们写字的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求这个秘密。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直接进入新课学习。

二、合作交流,了解纸的发明历程

1.小组合作,研读第2~4自然段,思考:关于纸,你知道了些什么?画出关键语句,和同学交流交流。

2.交流,相机教学。

(1)古代还没有发明纸之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的?按照先后顺序说一说。

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

(2)出示图片:

欣赏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欣赏竹简;介绍帛,欣赏帛书。

(3)说一说:你觉得这些记录方式怎样?你喜欢吗,为什么?

①费时费力。用铸刻的方法费很多时间,还不能写多少。

②不好携带。不管是龟甲、兽骨,还是竹、木,都太笨重了,不好携带。

认识成语学富五车。

③太昂贵。帛太贵,只有少数人用。

3.小结:同学们说得对,这些方法虽然能记录事情,但是不方便,不普及。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轻便的,能普及的记录方式。纸,就这样诞生了。

4.学生借助课文说一说纸的发明过程。

麻纸―蔡伦造纸

西汉    东汉

5.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

(1)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2)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出的纸,有以下几个优点:

①轻便又好用;②原料容易得到;③可以大量制造;④价格便宜,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用上因为所以或由于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说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6.三读课文,画出蔡伦造纸的句子,圈出动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捞出来晒干(成纸)

(这是蔡伦造纸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造纸的过程。

(2)原料容易得到: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

设计意图:围绕纸是怎么发明的这个话题,教师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从重点句入手,在课文中走几个来回,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补充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既有了直观的体验,又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三、深化内涵,感受造纸术的巨大影响力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

2.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我们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3.师补充:中国造纸术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推动了欧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发展。

4.说说自己的感受。(感到自豪)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自豪之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文本和老师的资料,充分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奇妙的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等书,去了解伟大的中国发明,感受中国力量。

板书设计

9、找春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找春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取材背景:

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社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选取本课,首先是由于培智生活语文教材除起始年级启用新版部编教材外,其它年级有纲无本,教材选用弹性空间大;其次因为人教社部编教材历经数次改版,其时代性、语文味较浓;当然还有重要一点就是春学期伊始正值早春,选用此篇可谓应时应景。

教学内容:

《找春天》一课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教材分析:

《找春天》一课作者用生动趣味的文字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从小草、野花、树木、小溪等景物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对象:

本班共有十位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可分为三组,其中A组学生认知能力较好,识字量大,会读课文,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可;B组学生识字量小,读课文困难,只能读简单的句子,其中一位语言表达较好,情感丰富;C组学生两人无语言能力,只能指认简单的字,一人能跟着读词或短语。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丽;

2. A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第四至八自然段,B组学生能跟读;

3.A组学生能仿照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描述春天图景;B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叙说;C组学生能指认图片中表示春天特征的景物。

教学准备:希沃白板5课件、相关图片、代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春天正悄悄地走近我们,让我们一起来找春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找春天》。

1.认读生词

师:你瞧,春天春意盎然、百花争艳、花香袭人,看到这些花我仿佛闻到了香味。这些花后面都藏有生字词,我们来找找。

(设计意图:渗透平时所学词语,帮助学生进一步记忆理解运用。课的复习部分运用希沃白板5课件触发功能,让学生点击八朵形异色鲜的花朵,认读藏在花朵后的生字。其目的一是创设春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美丽,二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选择两组词语:一类是表示动作的词,体会小朋友寻找春天时急切、激动之情,如脱掉、冲出、奔向、寻找;第二类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如小草、野花、树木、小溪。同时两组词语用两种字体颜色区别,利用视觉提示帮助学生进行词语分类,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新授打下基础。)

2.仿说词语

师:这一组词语认读有些难度,谁来挑战。这些词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能力强的学生仿说AABB式词语。

(设计意图:班级学生学习差异大,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适时提高学习难度,让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吃好。师生点击树木图,出现词语: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叮叮咚咚,学生先读一读,后仿照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

1.听读课文 感受春天气息

师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第四至八自然段。

师: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

师: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早春时节,春天是若隐若现,需要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设计意图:伴随着春天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生们会不知不觉会进入春的意境中去,同时通过教师动作语言渗透早春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不容易发现,需要仔细地找。)

2.学习课文四至七自然段

(1)呈现文本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师:小朋友们找到了什么?他们在哪里找到春天的?

(2)品词析句

师请学生在电子白板中圈出相应的词。

师通过白板蒙层效果呈现小草、野花、树木、小溪四幅图。

师:课文里是怎样描写小草、野花、树木、小溪的呢?

师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如探伸着头偷看,把小草当做人来写了,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小草比作眉毛,用的是比喻手法,那是春天的( )吧?这是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示肯定的语气。

师指导学生学习描写野花、树木、小溪的句子。

师呈现动画、视频、白板自带的乐器键盘弹奏《泉水叮咚》,让学生感受形象化的比喻、动听的声音。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小草、野花、树木、小溪描写得这样生动可爱呢?

师:四个句子有共同的特点: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的是反问句。

(3)仿说训练

呈现柳树、风筝景物图,出示句式:(    ),那是春天(  )吧?

(设计意图:通过圈出重点词句,动画或视频展现比喻的事物、音乐渲染气氛、反复朗读等手段体会句子的生动趣味,感受春天的美丽。让A组学生借助画面、句式,试着说一说,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

(1)呈现文本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师: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2)学会找春

师: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找到了春天?

呈现电子板书:看、听、闻、触(用红颜色标出)

师:春天来了,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

师:春天,她在哪里?

(3)游戏活动

师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春天在( )( )。

课堂游戏活动:分类

师请学生在白板上将在柳枝上、在风筝尾巴上、在喜鹊、在桃花和荡秋千、摇啊摇、叫、笑一一对应。

(4)仿说训练

出示春天的图,让学生用春天在( )( )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寻找春天的途径可以看、听、闻、触多种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帮他们记忆理解。利用动画图片、视频与文本相结合的形式感受春天的美丽,从而知道只要细细观察就能找到春天。最后采用白板5课件中的课堂活动知识配对,强化巩固新知。)

三、拓展延伸

观察自然 说说美丽春天

出示学生各自寻找春天的照片,让每位学生说说或指出春天在哪里?

A组学生仿照第四至七或第八自然段说一说。

B组学生能说出春天在哪里。

C组学生跟着老师说表示春天景物的词或指出照片中春天特征的景物即可。

师:春天不仅可以用说一说来赞美,还可以用画一画、唱一唱来表达心中的喜爱。

师呈现本班学生在国画社团活动中画的春景图。

师小结:春天像幅美丽的画,像首动听的歌,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春天吧!

(设计意图: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觉得趣味盎然。课的最后部分我请学生当小作家、小诗人说一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并根据学生能力做出不同的要求,或仿照课文第四至七、第八自然段形式表达,或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也可跟着老师说或指。)

四、作业布置

A组:(一)抄写词语。

脱掉 冲出 奔向 寻找 小草 野花 树木 小溪

(二)朗读第四到第八自然段,试着仿说。

BC组:

(一)认读词语。

小草 野花 树木 小溪

10、咏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咏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咏柳》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通过描写自己眼中的柳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自己眼中的柳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草》 《春晓》 《村居》)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揭题,齐读课题。 (咏鹅是赞美白鹅, 咏柳就是赞美柳树,注意咏的书写, 师范写,生书空)指导学习咏字。

3.了解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 字季真, 晚年自号 四明狂客 。 越州永兴 (今 浙江萧山)人。少年时就以诗文出名。其写景诗,较为清新通俗,除了本课《咏柳》外,还有《回乡偶书》等广为传颂。

4. 课件出示柳树指导学生看图说你看到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1.课件出示古诗《咏柳》 。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如绦 裁和多音字似。

4.师范读。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边听边划分节奏练读。

5.师指名读师生齐读。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非常好!大家已经能正确、流利的诵读了。

三、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呢?(看书下注释、插图,结合自 己想象。 )出示个别词语的意思、动态图。

1.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书本注释、文中的插图、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古诗的意思。

2.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 (出示古诗的意思)

3.学习第一句诗。

(1)师:谁来说说,诗中哪两句是直接写柳树的?你从哪儿感悟到了春天柳树 的美?

@:我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还有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 赞美柳树。 意思是一棵高高的柳树, 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样, 千万柳条好像是 绿色的丝绦一样垂下来。板书:碧玉

@:我从绿丝绦看出, 注解上说绦是带子的意思, 作者把柳条比作了绿色的带子, 很美。板书:绿丝绦

(2)师:你们理解得真好! 关于前两行诗句,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追问: 一树 万条你怎么理解?真的只有一棵树,一万条吗?

万条表示的是有很多条,看上去满眼都是,数也数不清。

(3)师:在古诗中,有许多数量词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比如《望庐山瀑布》

(4)导读:这两行诗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作者抓住了早春柳树的特点,把柳 树当作美丽的姑娘, 那随风摆动的枝条就像是姑娘裙摆上的丝带, 多美啊! 带着 你的感受读一读。

(5)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柳叶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丝带。 4. 学习第二句诗。

(1)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问: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是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 细的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把春风比喻成了剪刀,它会裁剪柳叶。写出了春天的动态美。板书:剪刀 师:这两行诗写得很有意思,就像是作者自问自答。自己试着有语气地读一读吧。

(2)师小结:作者把满树的新叶比喻成碧玉 ,把随风飘荡的柳条比喻成绿 丝带 ,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 (板书: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剪刀,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合理的想象,把人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

(3)春风还带给了大自然什么样的变化?(嫩芽,红花)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吗?

6.面对此情此景,让我们带着对春天,对柳树的赞美之情再来读这首诗,做到正 确、流利、有感情。会背的可以背哦。 (生齐诵古诗)

四、总结古诗,拓展写话: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眼中的柳树

1.学生练习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五、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写柳树的方法,去写一写春天的其它事物。

板书设计

碧玉

咏柳 绿丝绦

剪刀

11、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不出声是默读最显性的特征。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训练,培养学生不出声的默读能力呢?下面以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一课为例,谈谈笔者依托教材,循序渐进落实默读要求的三点体会。

一、把握学段要求,准确定位不出声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对于学习默读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要么急于求成,一开始就不允许学生唇读和指读;要么泛泛而谈,只提要求,不重指导。问题的起源,是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默读的速度和质量,缺少对默读方法的具体训练。尤其是学段要求常常被教师忽视,给学生提出的目标不是过低就是过高,这些都必将影响默读指导的效果。笔者认为,对默读目标的准确定位,主要依据有三:

1.要了解学段要求。

现行的默读研究论文中,对于各个学段的默读要求表述不统一,主要是研究者混淆了《语文课程标准》2001 年版与2011 年版的内容,导致自身对默读的认识不全面。

2011 年版的课标对默读的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1~2 年级)从原来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调整为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 从原来的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调整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调整后的内容来看,第一学段中关于默读的要求降低了,留给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充裕了。

2.要看教材分解落实。

《雪孩子》改编自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嵇鸿的同名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后来小白兔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作了一朵白云的故事。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这是本册第一次,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中,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旨在巩固默读的方法,并能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促进阅读理解。

根据教材对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教师不能在学生初学默读时直接切入到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批注之类的泛泛而谈的指导模式,而要对不出声这种默读方法进行具体点拨,提供可行的操作建议和路径指引,以帮助学生在默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学会默读,学会学习。

3.要依据学情。

儿童阅读心理研究表明,从朗读发展到默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出声朗读阶段,第二是过渡阶段,第三是无声默读阶段。对于初次接触默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做到三不和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眼到、心到、手到,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允许他们从出声朗读逐步过渡到无声默读,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对《雪孩子》一课学习默读教学目标制订如下:1.简单了解什么是默读,默读有哪些好处,激发学生对默读的兴趣;2.保证默读课

文的时间,初步掌握默读时不出声的要领,试着在阅读课文时运用。

二、用好眼脑手,有效训练不出声

《雪孩子》新课伊始,可让学生放声朗读,读完后教师出示计时结果:读完一篇547 个字的课文,最快3 分多钟,最慢6 分多钟。再出示教师本人阅读

时间:1 分10 秒。这是怎么回事呢?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很长,每次朗读要花很多时间,所以老师用了一种不出声、速度快的读书方法默读。以此激

发学生练习默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不影响他人。

随后,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眼脑手并用的方法,科学有效地训练不出声的技能。

1.轻声带读,训练学生用眼睛看。

默读也叫目读,所以必须学会用眼睛。看文章时,首先要用眼扫一下,这叫作眼动;扫到一定距离停下,这叫眼停。只有在眼停的瞬间,才能看清、看懂眼动时的那部分内容。这样循环往复,就会逐步读完全文。教学环节如下:

初次练习时,可由教师轻声读1~4 自然段小白兔和雪孩子玩的内容,学生不跟着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嘴巴不出声,手指不指着文字。具体要求可借助儿歌落实:手拿书本立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转动眼睛看字体,小嘴闭上不出声。

由于低年级学生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这是与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也能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理解用眼睛看着读的含义。

2.尝试默读,训练学生脑内发声。

当我们在默读时,嘴唇几乎是不动的,声带也没在振动,旁人也听不到我们发出的声响那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在发声吗?不是,因为即使声带没有振动,大脑中掌管声音的区域也没闲着,同样在产生脑内人声。所以,我们可以用默读时,大脑在发声,来训练学生自主默读。教学环节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边听老师读,边用小眼睛看课文。那你知道,默读时除了用眼睛看,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嘴唇不能动,不能发出声音。

生:也不能用手指点着读。

师:说得真好!默读的时候,嘴巴不出声,大脑来发声。想不想来试一试?

生:(齐)想!

师:我们来默读课文第5~8 自然段。请同学们用眼睛看课文,用大脑来朗读课文。快试一试吧!

(生练习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生:我好像听到大脑里面有个小人在读书,就跟我自己平常读书一样。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的脑内人声,你已经成功啦!

生:我的嘴巴忍不住要动一下。

生:我想用小手去点,不点就看不清楚。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开始练习默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通过刚才的默读,你知道课文第5~8 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吗?

生: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去救他,非常勇敢。

从以上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虽然努力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会用小手去点读。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因此,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念念有词等现象,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因为,这是学生默读能力生成中的必然现象,教师要耐心引导,逐步纠正其不正确的做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小声轻读过渡到无声视读。

3.自主默读,训练学生动手圈画。

默读中,要眼到,训练学生扩大视觉范围,由一字一字读词组读短语读,最终能一目数行;要心到,目所看,脑所想,去理解吸收。另外,还要辅之以手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笔画画、圈圈,默读的效果会更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教学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知道了默读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用大脑来发声。接下来还要请出一位好帮手我们的小手。准备好了吗?

生:(拿出笔)准备好了!

师: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第9~14 自然段,一遍动手圈一圈、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师巡视指导,等全部学生完成默读、圈画任务后再开始交流)

师:刚才默读课文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做到了不出声,动手圈画,真能干!雪孩子有哪些变化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雪孩子浑身湿淋淋的。

生:雪孩子不见了,化成水了。

生: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

生:最后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师:小朋友很会读书,一共有四处变化,全找到了。数一数,你找对了几处?举手指告诉大家。

(生统计后举手示意。)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观看一个微课,了解一下雪孩子的神奇变化。

(学生观看微课演示,了解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师:原来雪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真是太感人了。我们来朗读描写雪孩子变化的句子吧!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默读方法不再刻板,形式丰富多样,有默读与动手圈画结合,默读与微课演示结合,默读与感情朗读结合。多方实践,对于提升默读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保证默读时间,及时巩固不出声

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学生读完一遍课文以后,都会有一个放下书本向教师示意的动作。很多时候,教师会在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结束读的练习,这样就会让速度较慢的学生慢慢产生一个错觉,觉得读不完是没有关系的。长此以往,班级学生的默读能力就会拉开距离,到了第二、第三学段更加两极分化。为此,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落实。以下三种方法亲测有效:

1.计时器记录默读时间。

默读是不出声的,要判断每一个学生都完成默读任务,确实有困难,特别是二年级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这时候教师可以请计时器来帮忙。在课件中插入简单的计时器,或者倒计时器(如下图一、二所示),让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自己记下默读的时间,教师做好默读时间的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自己跟自己比,这次默读课文与上次默读课文,有没有进步;也可以自己与全班学生比,快了还是慢了。这样把计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

2.板画总结默读成果。

通过轻声带读、尝试默读、自主默读三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默读不出声的方法,知道了默读时不能小声嘟囔着读、不能动嘴唇无声地读、不能用手指点着读。但是仅仅依靠这几个环节,默读训练还是碎片化的,还缺乏对全文的默读印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默读全文,表扬不出声的学生,完成初次默读的评价。再借助简单的板画让学生回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初次学习默读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新本领的兴趣。

3.适时朗读,为默读减压。

二年级学生默读完《雪孩子》整篇课文,速度与朗读大致相当,一般要三五分钟。如果要边默读边思考边圈画,那就需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了。因此,笔

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简化教学设计,取消往常细致入微的分析、讲解,留足时间给学生学习默读。为降低学习的难度,我根据课文的篇幅和理解的难易度,将默读和朗读交替进行。如品读雪孩子焦急的语言、急切的动作,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了解雪孩子救小白兔后发生的变化,需要学生凝神静思来圈画默读;雪孩子变成了美丽的白云,可以用朗读来赞美;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个课后思考题,又可以通过默读全文来思考。这样课堂上既有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又有静思默想的宁静,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教师就要准确把握学段要求,调动学生眼脑手各个器官,保证足够的默读时间,科学适度,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不出声的技能,为提高默读能力奠定基础。

12、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深刻体会。《陀螺》一文作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讲述了作者高洪波在儿时游戏中找到成功的乐趣和秘笈。这篇课文,不仅文笔优美,更是指导孩子成长的法宝。

秉承本单元教学要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体会人物心情,我对此课的第二课时做了如下设计:

课时目标: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试着学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重温陀螺,兴趣引入:

从手转陀螺开始、到线绳发力的木质陀螺、以及机器加工而成的塑料组装陀螺、钢铁一次成型陀螺、亦或是发射器陀螺、或者是指尖陀螺,即便是已经成年的我都对它们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爱不释手,你呢?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

在文中找找:

写陀螺的制作方法的是哪个自然段?

写玩法的是哪段?

谈收获:

说说陀螺的制作方法?

(视频)就陀螺的玩法中,你最欣赏哪种?

(玩陀螺让你感到 ,让你感到 ,人们的心情会随之起伏,我们一起去文章第4自然段感受体会。)

三、读中品味,深入探究:(合作学习)

1、引学懊恼中削陀螺

A读文章第四自然段。

B画反映心情的句子。

(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C圈出重点词语。(堆满乌云 比喻句)

D品味人物心情。

E写下简单批注。

(苦闷、郁闷)

2、总结学法:

读文章画句子圈词语品心情做批注

3、依法分组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第5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6、7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8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9-12自然段 默读文章

(2)分配任务:

第一大组:恍惚中盼陀螺(第5自然段)

第二大组:兴奋中看陀螺(第6、7自然段)

第三大组:沮丧中抽陀螺(第8自然段)

第四大组:胜利中品陀螺(第9-12自然段)

4、逐组汇报:

第一大组:恍惚中盼陀螺(第5自然段)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比喻渴望、期盼)

5、第二大组:兴奋中看陀螺(第6、7自然段)

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哪些词看出兴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第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学文章)

6、第三大组:沮丧中抽陀螺(第8自然段)

(1)这使我士气大减,只是在一旁抽打,不敢向任何人挑战。

(露面却遭到嘲笑-我的表现-嘲笑原因)

(沮丧)

(2)体会心理,情境创编。(鸭蛋、嘲笑者、其他陀螺)

7、胜利中品陀螺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骄傲、自豪、陶醉、幸福)

(随着复杂心理活动的变化,我将其貌不扬的陀螺看走眼了,而看走眼的又何止我一个呢?请同学们完成学习活动单的群文阅读。)

四、拓展延伸,群文阅读:

《挑水肥的人》林清玄

快速阅读文章。

我对挑水肥的人的态度开始是 ,后来是 ;因为挑水肥的人是

的人;从中,我明白: 。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确实啊,不能只根据陀螺的丑陋、挑水肥人臭烘烘的外表来衡量一个人、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因为仅凭外貌是看不出他真实的实力,就像海水不能用斗去度量一样。这是作者在玩陀螺过程中领悟到的。)

板书: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六、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通过学习高洪波的回忆性散文,我们不经意间会发现:玩具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简.韦伯斯特的《长腿叔叔》,从这本被媒体评价为一本百年难得一见的好书中,感受历久弥新、脍炙人口的、充满阳光与奇迹的爱情喜剧。)

13、天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天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藉、蝙、瞥3个字,会写慰等10个生字,理解慰藉的意思。

2、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的含义,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3、采用本文看到的和想象的写作策略,在情境中尝试写作。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纯朴的乡村,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主要描写了在乡村里一个小方洞般的玻璃天窗,在不同的天气和时间里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慰藉。

本课教学的设计理念:

1.多种识字方法,随文识写生字。通过揭课题、引文本、想画面等多种识字策略识记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关注言语形式,根据文本想象画面。文中言语画面感突出,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表达、感悟、积累,通过仿说使语言更加生动,画面更清晰。

3.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通过天窗看到的和想象到的景象,孩子们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体会天窗带给作者唯一慰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认识天窗

1.情境导入

(1)引课题: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童年时,他生活在浙江的乌镇。他住的房子很特别,屋顶上开着一个小小的窗子。为了这小小的窗子他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天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篇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提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你都找到答案了吗?

2.初识天窗

(1)揭意义:天窗对于大人们来说是可以采光、通风的,在孩子心中,这小小的天窗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有概括性的那句话。

(2)示范写:

慰藉强调重点字词。板书:慰藉

字典里藉字有4种解释,慰藉中藉的意思是哪个? (安慰、抚慰、安抚。)

(3)巧过渡:两个这时候,分别指的是什么时候?(雨天、 晚上)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叙述引入课题 ,走近作者生活背景,初步了解天窗的样子和用处,为理解下文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做好铺垫,并通过示范写慰藉落实生字词教学。]

板块二:紧扣慰藉 走近天窗

1.聚焦雨天

读文第4、5自然段。思考:雨天时孩子们的苦恼是什么?乐趣又是什么呢?

(1)谈遗憾:雨天孩子们的苦恼是什么?

预设:雨天不能出去跑跳,被关进地洞似的屋里。地洞似的屋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压抑、黑暗、无趣

品读、感悟孩子们顶喜欢的心情,对比大人偏不许,非得把你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的苦恼、伤心。

(2)说乐趣:在这风雨交加的时刻,孩子们发现了什么乐趣给他带来了慰藉?

相机正音(读准卜落卜落 bǔ luo bǔ luo)

理解雨脚和闪电一瞥的特别。读出雨下得急、欢的特点和孩子开心的心情。

体会闪电一瞥是匆匆地看,一扫而过地看的调皮劲儿。

(3)品猛厉

过渡:孩子们看到闪电想象到了什么?品读扫荡的用词巧妙,感悟写出风雨雷电力量大、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

总结:此时,天窗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的,但是作者想象到的露天真实感受是实实在在的。 此时,天窗是小小的,想象是大大的,此时,我身在天窗内,心却在天窗外。

(4)辨唯一

想象让孩子们得到了乐趣,得到了安慰。相机引读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强调唯一。

2.聚焦夜晚

读文第7段,提问:当孩子被大人逼着上床休息时,天窗又怎么会给孩子带来慰藉呢?用____画出作者看到的,用 画出想象到的。

(1)由看而想

生汇报师生配合读

(2)体会美丽神奇的变化

思考:从看到的到想象到的,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说话拓展

过渡:活泼的孩子真会想,能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从简单想到丰富,不知不觉,一扇小小的天窗竟然成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板书(简单 丰富)

(4)课堂练笔

展开想象,完成练笔

让我们也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你还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月牙/流星/光点/一道光/银河),想象到这也许是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读慰藉

有了这扇小小的天窗,让孩子无聊的时间变得多有趣,枯燥的生活变得多么生动,难怪作者说: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成了你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雨天时通过抓关键词卜落卜落、 一瞥、 猛厉、 扫荡等关键词体会丰富多彩的想象。晚上时,通过说话练习和写话练习进一步体会由看到的而想象到的美丽神奇。层层推进,体会天窗对于孩子们特殊的意义,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也逐步落实语文要素。]

板块三 升华主题,打开心窗

1.提炼主题

通过天窗我们的想象变得锐利起来,我们想象的世界被展开,与其说这是一扇天窗,不如说这是一扇心窗,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2.读写直通车

在茅盾先生的童年时代,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唯一慰藉的就只有天窗了,在你孤独、寂寞、郁闷的时候,你的天窗在哪里?什么是你的慰藉呢?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天窗是孩子们心灵的一扇窗,有了天窗原本枯燥的生活变得充满生机、充满童趣。在原本写话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我的乐园积累素材。]

【教学板书】

雨天 慰藉 晚上

锐利 天窗 展开

小 大 简单 丰富

14、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等5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生字。

2. 读准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 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中。

4. 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中。

教学难点: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课前三分钟《滥竽充数》寓言故事。

感谢xx同学为大家带来的寓言故事分享,每一则寓言都是一个小故事,但在这些小故事中,却蕴含着大道理。今天我我们共同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我们又明白了哪些道理。(板书: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教学

1. 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一人,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

(3)读好停顿,根据停顿提示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2.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学期我们初步了解了文言文具有语言简洁的特点,要想知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要读懂课文,你能说一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板书: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你能简单说一说怎样借助注释吗?

(3)以田中有株为例,株字后的②表示与课下注释第二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可以用树桩代替株,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替换法,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田中有树桩。

(4)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话说通顺。

(5)出示同桌合作要求从文中选择一句话,用替换法借助注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这个故事?

(7)将原文与解释进行配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注释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还可以加上一些修饰和合理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的生动和形象。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同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明白道理

你能说说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吗?你身边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人吗?

设计意图:小故事大道理,通过寓言的的学习明白做人的做事的道理。

三、迁移运用

完成预习单上二、三项内容,并根据评价标准及时做好自我评价,汇报一下你读懂课文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守株待兔》这则文言文寓言,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寓言故事。

1.自学《掩耳盗铃》填写学习单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南辕北辙》

四人一个小组,2号同学读文,组长讲故事,3号同学说道理,四号同学计时。

3.扩展:本单元日积月累寓言故事,读一读,了解部分文言文原文,课下选择一则,查找其文言文,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以文带文,学以致用,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了课文,明白了道理,又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其他两则古代寓言故事,课下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古代寓言故事。课程结束之前,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单交给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表现依据课程保准对组员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15、三月桃花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月桃花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5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3、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

让学生能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学习难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准备:

流水潺潺的声音、配乐的范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特殊的音乐,希望你们能闭上眼睛,认真听、用心去感受,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放提前准备好的录音带,学生们用心欣赏流水潺潺的声音,放飞自己的想象,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谈话导入:

师:老师看到你们刚才听的非常的投入,我都不忍心将你们从那美妙的音乐中唤回来。你们能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们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潺潺的流水让我们看到了春姑娘正向我们走来,她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温暖,让我们看到了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好了,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走进这优美的文章中吧。

二、创设情境,感悟语言的美。

1、这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听(放课文的范读录音)

2、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也想美美地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3、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如弦(xian)的读音。

思考:你能谈谈这篇散文诗给你的印象吗?

三、深入学习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1、出示投影课件,指读: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你们能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多读几遍。

3、指名回答问题,学习课文的三--六自然段。

4、出示课件: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

①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在读中悟,谈谈喜欢的原因。

②找找本段的比喻句。

③小组交流感悟桃花水的美,美在哪里?。

5、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三月的桃花水会是怎样的心情?(惊喜、兴奋、激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呵,河流醒来了!和醒字)学习课文第二小节,体会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

6:是啊,这么美的桃花水,作者禁不住发出阵阵的赞叹,--引读

出示:比金子还贵呵,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呵,三月桃花水!

反复悟读,发自内心的赞美这三月的桃花水。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四、延伸:

你能根据三四自然段进行仿写吗?

布置作业:

1、回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与《春潮》进行对比,感受两篇文章的不同风格。

2、搜集春天的农谚,想想春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春天的竖琴比金子还贵

春天的明镜比银子还亮

16、青山不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青山不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3.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概括内容

同学们上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初知奇迹

快速浏览:老人用15年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体会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体现这了不起的奇迹)

三、自读自悟,感悟 奇迹

主要围绕这一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1.批注阅读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全班交流(图、文、影像结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

预设一: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1)理解肆虐、盘踞这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

(这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2)作者引用了县志上记载的一段话,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它有什么作用?

(3)大风肆虐,怪物盘踞。我们通过影像再来直观地感受一下。播放PPT(有配乐)

(4)出示PPT:

读出画面:小组合作,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悟环境之恶劣。

那一次,狂风过后,树木断的断,倒的倒,老人

那一次,久逢干旱,老人

那一次,冰霜来袭,老人

那一次,沙尘暴后,老人

(5)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板书)

(6)同学们,我们抓住怪物盘踞读进去,想开去,老人在恶劣条件下植树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预设二:

学生交流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边交流一边提醒学生归纳板书你体会到一位怎样的老人。

3.练习:走进老人心里。

过渡:就是在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这位瘦小的老人,过着清苦的生活,忍受着老伴、朋友离去的孤寂,痴心不改,执着种树,坚守了15年,创造了这片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PPT:

走进心里:自读自悟,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看着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同伴相继离世,老人想:

目睹与自己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老人想:

城里的女儿三番五次接老人去享清福,老人总是说:

4.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够结合上下文,读进去,想开去,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来读读刚才找到的这几个句子:

出示PPT: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恶劣的环境挡不住老人前进的脚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清苦的生活摧不垮老人坚定的信念)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情感的孤寂改变不了老人植树造林的初衷,因为)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此时此刻,我们怎么能不由衷地感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老人!

5.欣赏奇迹画面,朗读。

现在,你还仅仅只感悟到这画面的美吗?(树和人一样勇敢)

四、升华文本,感悟精神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图文结合、补充材料等形式升华学生的理解,从而领悟青山不老与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1.同学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谱中,这位老人马永顺,他的名字格外响亮。出示PPT(配乐):

图片及文字:65岁那年,他住进了深山,专心植树造林。

图片及文字:2000年,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去世了。老人去世后,十几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他的足迹。

图片及文字:伊春市马永顺植树造林基地启动;人们自觉投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来。

2.这些都是一位普通老人,一位山野老农创造的奇迹啊。作者梁衡是如何评价这位老人的?

出示PPT: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理解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住了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读懂了课文,读出了画面,走进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读懂了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不仅是一个奇迹,更是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收获着一片绿洲,更收获着人生的启迪。

四、运用语言,拓展练笔

过渡: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要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说吧,请把你的感动化作优美的文字流淌吧!可以把课文中的语言化做自己的语言,或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方法,给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写一封信。

1.小练笔:《给老人写一封信》

2.全班交流。

17、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会写能、桌、味、买4个字。

2. 联系语境、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学习流程:

一、糕字导入,引出千人糕

1. 猜测糕的音和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猜读糕字的音和义。

2. 用糕字组多词,引出课题千人糕。

(1)交流:你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糕?

(2)课件出示各种糕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糕字组词,巩固糕字。(绿豆糕、雪糕、椰汁红豆糕、三色蒸糕、红糖发糕、桂花糕、福寿糕、椰子糕、灯芯糕。)

(3)引出课题千人糕。

3. 提出问题:什么是千人糕?

(1)学生再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千人糕?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制作出来的吗?

(2)导入:是啊,到底什么是千人糕呢?千人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糕字导入,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识字,自主提出问题。借助多张糕点的图片,丰富学生对糕的意义的理解,并通过生字的反复再现,巩固糕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巧识生字,初步解疑

1.初读课文,巧记生字

(1) 借助拼音读课文

(2) 正确认读多音字:好种的应

(3) 在语境中识记、理解生字词,读好难句。

句子1: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粉糖)

句子2: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

(在语境中读准生字字音,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理解、识记:甘蔗、甜菜、糖)

句子3: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读好长句)

(4) 一字组多词:如

糕:蛋糕 雪糕 糕点

粉:面粉 粉丝 粉笔

蔗:甘蔗 蔗糖 蔗农

劳:劳动 勤劳 疲劳

2.读后解疑

从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中初步解疑什么是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经验、图文结合、一字组多词等方法理解、积累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解决疑问。

三、默读发现课文行文特点

1. 默读课文:分别画出爸爸和孩子说的话。

2. 再读课文,读中进一步感受本文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设计意图】:巩固默读方法,在默读与朗读中发现课文行文特点: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推动事件情节的发展。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在田字格内板书能桌味买四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针对学生指出的易错笔画,进行范写,再次提示书写要点:

能:第三笔是竖,不能写成撇;右边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桌:上窄下宽,第一笔竖与中间部分相连,木占下格。

味: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是未,不要写成末。

买:注意下面头的三点位置及大小的不同之处。

3.学生练写,完成课后写字表中能桌味买四个字的书写。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集体交流:

(1)说一说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好,再仔细看一看他是怎样写的。

(2)看一看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不够好,提出自己的建议。

5.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议和建议,自己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针对难点分析,立足难点思考书写方法,提升写字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课堂小结,课外收集

1.教师总结同学们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品读课文。

2.课外实践: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可以利用上网、查阅书籍或者参观问询的方式了解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普通的米糕也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借助家庭资源展开拓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米糕的制作经过,为下节课理解千人糕经过千万人的劳动做铺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读好对话,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

2. 默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借助插图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适度拓展延伸,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 能够写好具、甘、甜、菜劳 5个字。

学习流程:

一、聚焦第一组对话,发现认知冲突

1. 读课文1-5自然段(第一组对话),发现爸爸和孩子对千人糕的不同态度。

2. 抓住重点词语好奇特别急忙笑了,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3. 在语境中理解特别的不同含义。

重点句指导:

(1)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这是孩子第一次听爸爸提起千人糕时产生的疑问,说明孩子对千人糕阳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此句,教师通过反馈评价指引学生读,如:你读出了好问。读中感受到你对千人糕很感兴趣。这样读,说明你想弄明白什么是千人糕。非让学生知道有疑问,想弄明白就是好奇。最后让学生读出好奇的语气。

(2)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两个句子是孩子听爸爸解释什么是千人糕和看到米糕后,心里进一步产生的疑向。第一句朗读时语气相对平和,第二句朗读时语气要相对强烈一些。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两个特别。第句中的特别是非常、十分的意思,读出重音,且语速稍慢,第二句中的特别在句中是与众不同的意思,可和第一一个 特别比较着读。

(3)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笑了,以及句中的语气词嘛。孩子为什么会笑?原来孩子尝了爸爸所说的千人糕后,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以前吃过的米糕而已,太普通了。嘛后面是感叹号,语气要上扬点儿。指导学生要把孩子不以为然的语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发现孩子和爸爸对千人糕的不同认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二、聚焦第三组对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1. 品读孩子的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抓住仔细想了想的确两个词语以及句子最后的感叹号,读出孩子恍然大悟后心服口服的语气。

2.从孩子前后态度的对比中产生新问题:米糕是怎么做成的?爸爸为什么把普通的米糕称为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具体的语境理解的确的意思,体会孩子的情感,引发对新问题的探究。

三、学习第二组对话(6-9自然段),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学生默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义。

(1)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①从标点符号引人:在第八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全部说出来。

②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想象一边说说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④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又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⑤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什么?

(2) 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①出示熬糖图片,指导学生现察: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②巩固、理解生字熬。理解熬指的是长时间地煮。

③出示甜菜、甘蔗图,认识两种植物。学生认读由生字菜和蔗拓展的词语菜地、菜市蔗糖、蔗农。

④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3)小结。

提问: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师生从制作工序、参与人员、辛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小结。

3. 品读句子: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②对照插图,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

4.指导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①引导学生想象爸爸说话时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②思考:块普普通通的米糕, 需要经过那么多人、那么复杂的劳动才能做成,在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时应该怎么读呢?学生先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运用提取主要信息、图文结合、边默读边思考、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千人糕来之不易。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具、甘、甜、菜、劳,圈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范写,提醒书写要点:

具:里面的三个短横距离均等,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甘:居于田字格的中央,左竖从左上向右下略微倾斜,右竖从右上向左下略微倾斜,形成一种开合呼应关系。

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

菜:艹的横要写得稍长一点儿,下面采的横要紧靠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劳: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点,支撑起整个字的间架。

3.学生自主完成其他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成果,针对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议和讲解再次书写。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书写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交流,自主练写,自主修正。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经过什多人的劳动。

2.引导学生了解一件普通衣服的由来。①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的图片。②借助图片,议一议:一件普通的衣服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3.小结:回家后,可以和大人一起说说制作衣服的劳动过程。让我们记住,这些劳动成果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珍惜这些劳动成果就是尊重这些了不起的劳动者的表现。

4.拓展延伸:我们生活中每一件物品都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例子(我们用的文具等),说一说这些物品要经过哪些劳动。

5.教师总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很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千人糕千人笔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设计意图】:由千人糕向生活中其他劳动成果延伸,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

18、军神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军神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军神》选自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军神》讲述了刘伯承在接受右眼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指向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四年级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情的基础上,有为本册书第五学单元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作了铺垫。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由于他们四年级时已经有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品质的学习基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体会人物内心时直接谈到刘伯承的精神品质,因此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细化对文本的理解。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学情我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以读促吾法。通过反复指导学生读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学生不仅能领悟文章内容,还能增强语感,丰富积累,发展思维。在执教本课我让学生抓描写最能突出刘伯承是军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读,突出本课重点。

品词析句法。本课我引导学生抓住微微一笑、一声不吭等词让学生走进刘伯承的内心,突破难点。

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让学生凭借例子举一反三。《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本节课学生主要用一下方式来学习:

读中感悟法。本课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读等方式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找出关键词句,带着理解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

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自学时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勾画,在读的过程中留下思考的痕迹。

教学准备:ppt

教学目标:

认识沃、匪等字,会写衷,会读 土匪、绷带等词。

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能从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目标要有教学过程来实现,本课教学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看图导入、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板书:军神),什么样的人称的上是军神呢?

2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中的军神是谁对谁的称赞呢?(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称赞)

3这个词出自于那句话?

Ppt: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活动一: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2词语检查: 重庆 沃克 就诊 土匪 绷带 从容镇定 (指1名) 借助这些词语来回答一下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神的?

麻醉剂 一声不吭 由衷 堪称

借助这组词语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说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手术前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时一声不吭还清楚的数了沃克医生的刀数,沃克医生深感敬佩,所以称刘伯承为军神。)

3指导生字 衷 结构 上中下 关键笔 字意内心

品读重点、深入了解

让我们走进刘伯承的内心

1活动二: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刘伯承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

2交流汇报

①ppt: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齐读

.刘伯承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他在想什么?

(他心想,这位沃克医生可真不简单,居然看出了我的军人身份,他做过军医,是依据经验判断的,我就不和他争辩了吧!)

.带着体会读

抓住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他的神态是什么呢?(微微一笑)

本想隐瞒身份但被看穿了,一般人会怎么样?(害怕)

.刘伯承只是微微一笑,你有体会出他怎样的内心?(平静、从容、若无其事)

抓住神态我们也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

因为他不仅仅是军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有着杰出将领的那种从容的气度。

.齐读 (板书:从容镇定)

②ppt:病人平静的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他的内心又是怎么想的呢?

(为了革命事业,手术过程中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拓展:1916年24岁的刘伯承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框飞出,当场晕倒。

如此重的伤势还这么平静地拒绝使用麻醉剂。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齐读

③ppt: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这个句子集中描写了手术过程中刘伯承的表现,主要抓住的是刘伯承的动作描写。

.手术过程中他的表现怎样呢?

(紧紧抓住、青筋暴起、越来越使劲、居然抓破了)

.有没有关注到一个词一声不吭,无论怎么疼痛他都一声不吭。

当他紧紧抓住身下白床单时他一声不吭

当他手背青筋暴起时他一声不吭

当他汗如雨下时他一声不吭

当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时 他一声不吭

他一声不吭心想:

联系上下文体会。

上文中:沃克医生施行麻醉,刘伯承拒绝,手术中那种疼痛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刘伯承忍受住了居然还一声不吭。

下文:居然还一刀一刀的数刀数。

在这一声不吭的背后他可能在想什么?

(我一定要坚持住,我必须坚持)

同学们都有疼痛的经历,打一针和割一刀,手术中被割了整整72刀。

读出体会,读出你心目中的刘伯承。

你们的朗读展现出了一位怎样的刘伯承形象?(坚强)

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认识了一位刚毅从容的刘伯承,课文中的另一个人物沃克医生文中也有许多关于他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沃克医生他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作业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板书: 11、军神

语言 刘伯承 从容镇定 坚强

动作 沃克 ?

神态

19、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有朗读《绝句》,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描写春天的古诗:《春居》和《咏柳》。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绝句》。杜甫,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这首古诗是当年杜甫居住在四川成都草堂时写的。板书课题借机指导书写绝并组词。

二、初读《绝句》

1.自读古诗,字音读准。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一、二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 黄鹂 、白鹭、翠柳、青天)借机认识:鹂、鹭

1)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白、翠、青

3)你看到了怎样的春天?(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通过读感受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2.默读古诗三、四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雪、船)

1)哪里的雪?刚下的吗?借机指导书写岭

2)船开往哪里?东吴离杜甫所在地远吗?船出发了吗?借机指导书写泊

3.体会用词准确:千年、万里

出示图片,感受画面(出示课件)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感悟语言之美:含、泊、千秋、万里

2)感受韵律之美 ,再读诗句,体会雪山壮美,清新开阔的画面。

3)你还知道哪些诗句含有表示数量的词语?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有节奏朗读古诗

3.背诵:补充诗句。

五、了解绝句

出示杜甫另外一首绝句,简介古诗格式-----绝句。

六、作业

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色彩明丽,生机勃勃

壮美雪山,清新开阔

20、景阳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景阳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泊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

2.遇到不懂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影视资料等方法猜出大致的意思。

3.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关键词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前后文对照阅读,体会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好汉豪情初酝酿

1.欣赏歌曲,了解《水浒传》。

(1)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边听边想和哪一部古典名著有关。

(2)简介《水浒传》。

(3)交流:书中刻画了108位英雄好汉,你都知道哪些呢?

2.揭示课题,读准字音。

(1)揭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行者武松,学习课文《景阳冈》。(板书:景阳冈)

(2)正音:冈读gāng,就是指山。

(设计意图:《好汉歌》雄壮激昂的旋律可以快速带动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梁山好汉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板块二

初读故事,连猜带估擒字词

1.跟随录音,初读课文。

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霹雳、腰胯、咆哮、擒捉、踉踉跄跄

一双箸、肋下、呵呀、血泊、绰了梢棒

指导一:读准踉肋擒等读错的字。

指导二:通过理解意思、组词等方法辨别多音字呵泊绰的读音。

3.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4.交流难理解的词语,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

方法一:联系上下文。

要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梢棒吊睛白额大虫筛了一碗酒。

方法二:联系生活。

要点:联系生活中看到的请勿人内请勿吸烟等提示语,猜读请勿自误的意思。

方法三:结合古装影视作品。

店家客官榜文等离学生的生活遥远的词语,可结合古装影视作品来理解。

5.小结:在阅读古典作品时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结合古装影视作品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设计意图:本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的意思较难理解,通过指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结合古装影视作品的方法猜测词句的意思,扫除阅读障碍,消除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板块三

再读文章,故事情节巧梳理

1.思考主要内容。

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我们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了主要内容。默读《景阳冈》试着按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炼关键词语。

课文比较长,还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提炼出关键词。(出示课后习题)

指导一:文中是写谁喝酒?课文哪一小节写了武松喝酒?接下来武松做了哪些事情?用上武松做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

指导二:思考故事主要情节是什么。

小结:喝酒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为下文打虎埋下伏笔。他不听店家劝,走上景阳冈,果真遇到老虎就发生了打虎的故事,这是事情的经过。打死老虎后,武松一步步挨下冈,这是事情的结果。试着把这一过程提炼关键词,列出小标题。

3.练说主要内容。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练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文章篇幅较长,借助课后习题,学习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学生概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也为下文学习武松打虎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

板块四

讲述情节,打虎英雄初现身

1.讲好三招躲闪

(1)默读课文第 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武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虎的句子。

(2)学习老虎的三招。

要点:一扑一掀一剪分别是用什么伤人?

(3)学习武松的躲闪。

指导一:大家看猛虎伤人有三招,武松却只用一招应对,哪一招?(躲闪)为什么武松一再躲闪?

指导二: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4)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部分说清老虎的三招和武松的躲闪,还可以加上恰当的表情、语气和动作。

过渡:武松躲闪的同时,也在伺机进攻。他趁那老虎翻身回来的机会,抡起梢棒劈下来,没想到梢棒却断成两截。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没有了武器,打得过老虎吗?

2.讲好赤手空拳。

出示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片段。

(1)圈出动词。

要点:揪一按乱踢按揪提打。(2)研究动作。

指导一:把揪换一换,还可以换成什么动词?那为什么作者要用揪住顶花皮?可见武松非常的机智。

指导二:武松踢、打在老虎的什么部位?(3)感悟形象。

从武松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英勇无畏、武艺过人)

(4)再看老虎。

在武松的拳打脚踢下,老虎又是怎样的表现?

(5)提出质疑。

既然是要表现武松的智勇双全,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武松一棒把老虎打倒在地上?

(6)练讲情节。

抓住武松的动作和老虎的表现,练讲赤手空拳打老虎的情节。

3.讲好武松打虎。

(1)学生根据表格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见右上表格)

(2)小结:当故事较长时,可以先梳理主要情节和关键词,这样讲述时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武松打虎这个重点部分,抓住武松的动作和老虎的表现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重点品味武松打虎时动词的运用,感悟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最后借助表格,抓住主要情节和关键词梳理打虎的过程,搭建了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板块五

评述人物,多点品味读武松

1交流眼中的武松。

对课文中的武松,有同学是这样评价的: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

2.讨论找到的依据。

(1)你赞同这两种看法吗?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依据、做批注。

(2)讨论、交流。

指导一:读第2自然段,可以发现武松起先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老虎,所以他不听店家劝告偏要上山,直到看到官府榜文后方才相信真有老虎。由此可见武松还真是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指导二:为什么已经知道有老虎了,武松还继续上冈呢?(出示: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体会武松好面子。

指导三:(出示: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从武松的这句话中又看出什么?(武松很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3.小结:以上两种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不够准确和全面。文中的武松显然是一位盖世英雄,但作者在描写时,没有把他神化,而是把他当作我们身边一个真实的人:有点小心眼、好面子这样写,不仅不会削弱武松的英雄形象,反而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

(设计意图:对于武松人物形象的体会,除了通过武松打虎这一重要情节,还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感受武松固执、多疑、爱面子的性格特点。武松既是英雄又是凡人,文章这样写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可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名著的精彩。)

板块六

资料助读,梁山好汉各出彩

1.读课后资料袋,了解更多故事信息。

2.推荐阅读《水浒传》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的多姿多彩。

21、琥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琥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解读】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一块琥珀的几个特征出发,推测出几千万年来琥珀形成的过程,告诉读者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故事内容严谨科学,语言生动优美,想象细腻真切,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优秀科学小品文。细读《琥珀》一文,可以发现作为科学小品文在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的两个特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准晌午、 火辣辣、拂拭、每餐、渗出、划动、怒吼等词。

2.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识琥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王字旁其实是玉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琥珀就是一种珍贵的宝石。

2.你见过琥珀吗?(琥珀是松脂的化石)看,这就是琥珀(欣赏图片)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下你看到的琥珀。(晶莹透明 美丽高贵)

二、了解琥珀,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预学单中学生觉得难读的词,你会想到文中哪些事物?

课件出示:晌午 火辣辣 渗出 松脂 拂拭 挣扎 划动 美餐 怒吼 澎湃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词语,通过预习,能不能运用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3.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琥珀?课文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你发现了琥珀的样子了么?

4.你获取了哪些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课件出示一段资料,读一读,你又对琥珀有什么了解?(可以查阅资料)

三、深入研读,聚焦重点

1.自由读课文,聚焦课文2--12自然段。

2.琥珀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松树 蜘蛛 苍蝇 大海)事物,再读。

3.运用关键词,讲述琥珀的形成。

4.同桌合作讲述琥珀形成过程。

5.课本资料袋出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获取主要信息。

6.根据树脂---硬树脂---琥珀,再次讲故事。(天然琥珀)

7.课文在讲琥珀的形成,这段文字也在讲琥珀的形成,你觉得哪种表达更好,你比较喜欢哪种表达?你觉得哪好?

8.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9.聚焦推测你从哪句话里推测出松树有松脂?

四、延伸拓展

1.推测当时蜘蛛、苍蝇挣扎的画面,写一写。

2.交流汇报

五、作业布置

1.做一个讲解员,向自己的家人或是朋友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

2.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六、板书设计

5.琥珀

太阳 松树 联系上下文

查资料

蜘蛛 苍蝇

大海

22、猴王出世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猴王出世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点:

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学生观看后联系自己看过的故事说说感受。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结合视频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体验平时读书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平时生活中多阅读的意识。)

二、出示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1.出示注音生字,指名认读。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强调呵字读音。

2.出示去音生字,指名认读。

3.抓特点。獐猕猿看偏旁识字意;挈与契相似处;挠与绕饶不同处。

4.齐读。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偏难,可以让学生看音认读,再结合字的特点联系相关字,加深印象。指名认读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方便指导,齐读加强记忆。)

三、默读课文,学习读书方法。

1.默读课文,出示要求:猜测难懂语句的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2.出示部分难懂语句,指导理解方法。

交流预设

①石碣 联系上下文

②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做动作及结合生活经验

③瞑目蹲身 想象画面,做动作

④拱伏无违序齿排班联系上下文,想象视频画面。

⑤每受天真地秀,遂有灵通之意。抓关键字天地日月灵猜测。

⑥实在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整段或全文理解。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多种方法理解语句,克服阅读中的障碍,增强学生阅读原著的自信。)

四、再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石猴是在哪里诞生,怎么诞生的?画出相应的语句。

2.用自己的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板书 仙石 日精月华 产一石卵 石猴

3.出示书上插图,图上画的什么?石猴指向哪里?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和文章中哪些内容相对应?

4.默读第2自然段,看看和你们脑中想象的画面是否一样。

5.石猴在水帘洞中看到了什么?出洞后众猴们做了什么?默读第3、4自然段,画出相应语句。

6.小组交流: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板书 寻找水源 洞内安家 猴王

7.指名复述,师指导故事情节要合理、连贯,意思表达清楚,态度自然、大方。

(设计意图: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语文教师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与思考并存,开启深度阅读模式。本课重难点有效突破。)

五、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对照板书,梳理课文内容。

板书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2.把从书中读到的,或是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中看到的有关《西游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节课的重点部分,体现的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让板书发挥作用,看着板书,学生能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述课外积累的相关故事,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日精月华 寻找水源

仙石石猴猴王

产一石卵 洞内安家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23、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以围绕走进故事长廊,感受故事魅力为主题。《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病。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为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最后的非常不高兴,致使延误病情,小病酿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课文以蔡桓公病死来结束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要讳疾忌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设计思路】

1、指导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为关注语言表达,凸显文体征,采用角色驱动、朗读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加深对人物想法的感悟,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做人要听取别人正确意见,不要固执己见。全课以破解《扁鹊治病》千古之谜为情境,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体验人物的想法。引导学生体验角色,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蔡、睬、烫、剂等字。理解并积累敷烫、几剂汤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想法。(3)学习课文,明白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艺术和高尚的医德。(2)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新课。

3、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读寓言故事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题)师:扁鹊的扁没有马字旁,也没有单人旁。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生读题目)

师:请听老师读一下课题,扁鹊治病↗。你听出了什么?

预设:对扁鹊的不相信。

师:老师这样读是因为扁鹊犯下了惊天大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了解这个惊天大案吧,读准生字,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纠正学生的读书习惯)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能给大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扁鹊给谁治病?治了几次?结果如何?

预设1:扁鹊给蔡桓公治病。

预设2:治疗了三次。

预设3:蔡桓公死了。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案的最大嫌疑人扁鹊。好吗?

(PPT出示)扁鹊简介:

扁鹊真名叫秦越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直到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师: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医生可以称的上名医?

预设: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师:同学们,望病人的什么?闻病人的什么?问病人的什么?切病人的什么?预设:望病人的脸色、精神面貌;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情况;切病人的脉搏。

师:作为一位名医,怎么会把蔡桓公治死呢?这节课文同学们都是老师请来的侦探,用你们的智慧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好吗?我先做一些准备吧!

板块二:检查预习(2分钟)

(PP出示)指名读:本课词语

蔡桓公 扁鹊 理睬 敷烫 骨髓 肠胃 几剂汤药 敷烫:敷①涂上 ②布置 ③足够。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板块三:学习课文(28分钟)

师:各位小神探,现在我们把第一次看病还原一下,探究探究吧!

1.补引语词指名读第一次:

(PPT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 )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知,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 )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各位小神探,名医扁鹊用什么方法诊断扁鹊有病?各位小神探,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来研读研读第二次和第三次吧!

(学生随机板书)

2. 补蔡桓公的话语,分角色读第二、三次。学生练习,全班展示。(出示PPT)(1)第二次: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说:寡人,无疾

师:蔡桓公的病情怎么会加重呢?蔡桓公在想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2)第三次: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说:

师:蔡桓公的病情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3.师:关于蔡桓公的病请扁鹊是这样解释的。

(出示PPT)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1)指名读

(2)师:左右回去后会怎么向大王说呢?

(3)师:大王听了后会怎么说?

板块四:归纳寓意总结全文(5分钟)(PPT出示)

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蔡桓公态度

第一次

皮肤

热水敷烫

不高兴

第二次

皮肉

扎针

很不高兴

第三次

肠胃

服汤药

非常不高兴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觉得蔡桓公不治身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随机归纳板书:防微杜渐 讳疾忌医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防微杜渐、讳疾忌医这两个词语。你明白了这则寓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预设:要听取别人的真确意见

预设:做事要防微杜渐,千万不可以讳疾忌医。

各位小神探,扁鹊治病惊天大案可以结案了,这告诉我们,凡事不但要注意细节,还要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伊索寓言》,你又能从中明白怎样的做人道理?

相关内容
  •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57条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57条

    1、相片是记录时光的使者,可以让精神独自穿越时空。记录一个瞬间,留到未来相对一笑。2、生活的调料:酸、甜、苦、辣、咸,这地球人都知道。3、喜欢用相片记录生活,把过去美好时光凝固。4、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

  • 记录旅行的美好的句子54条
    记录旅行的美好的句子54条

    1、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做出决定并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就已经完成了。2、旅行是消除仇恨和无知的最好方法。3、旧时光它是个美人让人怎么恨得起来。4、努力戒掉一切不必要的依赖和玻璃心。5、

  • 记录宝贝第一次游泳的句子224句
    记录宝贝第一次游泳的句子224句

    1、宝贝今天出院后第一次洗澡游泳,入水不仅没有哭,适应之后游的很欢腾呢2、第一次宝贝游泳是六七个月的时候,进了水池吓得哇哇大哭,这是第二次,三岁了,努力克服心理障碍,很棒!3、今天宝贝游泳第一次游大缸,隔了一个月没游,刚开

  •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238句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238句

    1、没有整洁的外表,根本没人会去在意你美好的内心,这就是现实。2、我不清楚我还能迎来几多日出?几多日落?我只希望生活美好如初,温暖常在。3、生活中的痛苦,会除的人是快乐的;生活中的快乐,会乘的人是幸福的!4、大家都是会遇上

  • 记录童年成长的句子172句
    记录童年成长的句子172句

    1、我不孤独,因为我有青春做伴,我会把握好青春,把握好自己。明天是一个明媚的日子,童年,我的朋友,再见了!2、在这世界美好,祖国繁荣,社会安定,气象万千的岁月中,原天下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渡过一个美好的童年,都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 听课记录《母鸡》(人教四年级上册)
    听课记录《母鸡》(人教四年级上册)

    课前准备 调控,请做好 有老师听课,最起码要表示尊重,有礼貌 可以打开课本自己看看 *学生开始安静,看书 唱歌 上课 8:45 一、复习导入,初读课文 1.学习了《猫》,这只猫及古怪又可爱今

  • 听课随想——教师的成长之评课
    听课随想——教师的成长之评课

    1、先解决常规教学的问题,教师如果常规教学都做不好,不可能驾驭网络课堂。 2、就教师的教学设计每个环节精评;最后整体反思教学设计有哪些不足;而后改进; 3、循环2中的方式直到满意; 4、有了教学实践,学习理论、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 5、循环2、3、4; 评课,首先要认识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是老师的个性发展问题,不一定存在太多的模式与规范。如何评一节课,我觉得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这节课的技术性,老师是如何通过技术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对本课的重、难点是如何通过技术来分解与突破,而运用的这个技术是否最佳

  • 记录生活瞬间的说说61条
    记录生活瞬间的说说61条

    1、小时候,我最爱看桃花,家里妯娌多,什么菊啊、仙人掌的摆满了窗台,院子的每个角落。2、这个清明节我才懂了生命的脆弱!3、父亲是个玉匠,我又是春天出生的,所以父亲给我起名"玉春"。4、生命是脆弱的什么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而且

  • 记录植物生长,让幼儿自主解惑——《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有感
    记录植物生长,让幼儿自主解惑——《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有感

    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高建红,在阅读了《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书后,对于书中的十七章户外环境创设感悟最深,就围绕户外环境写下读书心得。 我园是一所科学教育特色的幼儿园,重视环境对于孩子的教育重要。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爱探索。日常科学探究活动中,植物生长、动物生活、周围事物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是幼儿乐于探索、喜于交流、便于记录的,成为幼儿丰富的科学记录内容。 亲近自然是《指南》中科学领域的一大精神,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幼儿最喜欢探究和记录的。第一,紫藤苑里探秘。紫藤苑是我园根据

  • 记录动物与自然,让幼儿关注生活——《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有感
    记录动物与自然,让幼儿关注生活——《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有感

    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高建红,在阅读了《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书后,对于书中的十七章户外环境创设感悟最深,就围绕户外环境写下读书心得。 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我园通过多种方法饲养小动物,让幼儿探究记录动物的特点习性以及饲养过程。第一,公共饲养间隔记录。我园利用大松树创设了大自然我们的家,树上是各种鸟的家:相思鸟长什么样子?树下是各种兔的家:垂耳兔和菜兔有什么不同?莲花渠是各种鱼的家:金鱼和小鱼都吃什么?园部统筹饲养管理的小动物,由老师带领幼儿进行有主题的间隔性科学记录:小鸟的秘密,小白和小灰的故